北游记① 偶遇涪江源头的古城 吴越 文/图

眉山日报 2018-08-21 08:30 大字

深山之中藏古城。享受慢时光的旅行者。古城南门劳作的村民。宁静的古城。古城晨韵。

写在前面

休闲是生活的土壤,旅游是休闲的空气。旅途所见所遇所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活水。8月初,笔者一行沿眉山北上,探寻了不一样的秘境,体验了不一样的风景,是为之记。

在深山密林之中,偶遇四川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千户所古城——涪江源头的涪源古城,是北游途中历经波折之后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喜。

8月8日,我们一行四人开启了北上度假之旅,第一站落脚点定位于天边的若尔盖。

出发时天朗气清,刚过成都大雨倾盆,到达都江堰高速公路已不能再前行,只得改计划走老路经北川到松潘。中午12:25,我们抵达北川老县城,却又被遗憾地告知:因修复交通,北上单边放行12:00已截止,下次放行需等到第二天零点。

这个坏消息对我们打击很大。经“智囊团”商议和多方打听,交警同志也热心为我们查找路线,最后决定改道平武过松潘到郎木寺。

这条导航图上看起来满眼绿色的畅通路线,行进途中却磕磕绊绊。因前期持续暴雨,路基多处被冲毁需绕行便道。一路晃晃悠悠,不觉夜色将冥,此时距郎木寺尚有330公里之遥,一行人心里开始打鼓。在一险处避让来车时,对向司机告诫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前面已到夜间禁行区,且道路更为艰险。

我们便就近找了一个小村住下,一夜无话。

早上起来一看,高山之上云遮雾绕,山谷之中流水潺潺,村落古朴宁静安详。这哪里是一个普通村庄?在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脚下,我们竟然无意之中走进了川西北涪江源头的涪源古城!

涪源古城海拔1500多米,位于平武与松潘交界的松潘县小河乡,是四川省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千户所古城。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城墙东西长680米,南北长765米,城开四门,皆是用石条砌成的拱形,青石砌成门墙,显得厚重而古朴,带我们走进那悠远的岁月。

这座汉、藏两个民族生活交界之处的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以前出了古城即为藏区的游牧生活区域,进入古城则为汉族的农耕文化区域。千年来这里战争纷扰,所以涪源古城就是一个抵御性质的屯兵城堡,其军事与经济的双重作用彰显。

因为受限于古城的保护,公路在古城外逶迤而去,一般在平(武)松(潘)路上匆匆而行的人,很不容易发现这深山古城。直到1910年,一位叫威尔逊的英国植物学家带着相机来到这里,留下了一张主题为“涪江上游的军营——小河营”照片传世,拍摄时间为1910年8月19日,拍摄地点为“平武县小河乡”,小河古城才逐渐为外人所知。

明清时期,小河营是丹云峡中茶马古道上北抵松州(今松潘县)、甘肃、青海等地,南达龙州(今平武县)的军事要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明宣德四年(1429年)置小河守御千户所,驻军千人,明代千户所古城由此而名。

走进古城,青石铺路、青瓦木梁、庙宇鸣钟的悠悠古风让人恍如隔世,似乎穿越到数百年前的时光之中,吟唱着亘古的歌谣。古城内的人们在城内悠然过着数百年不变的生活,诉说着茶马古道上流传千年的传说,以最为本真的生活样式守候着一个传统的乡村文明样本。

小河乡的地位和承载,在历史上非同小可。宋代以来,小河就是松(潘)龙(州)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产于德阳、绵阳、北川、平武一带的“边茶”经由此道送往草原藏区;而草原的马匹,也经由这里转往内地。松龙边界地区的边贸十分兴盛,经济空前繁荣。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在龙州买马场,仅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一年,就运入茶叶八万九千余斤,而“外影带者,不可胜数。”无数的良马,从松州经过小河源源不断地赶往龙州。

再往前推,唐代小河亦颇有盛名。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松潘县城置松州。贞观二年(628年),设置松州都护府。在今小河设立涪阳戍,《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按,小河之地,古名涪阳,以水出松潘分水岭入涪江,在涪江之阳也。”所以今天的涪源古城亦谓之涪阳古城。

在涪源古城河对面的刘家村,有一座笔架山。三峰耸翘,形如笔架。民国《松潘县志》载:“此处文人蔚起,殆山岳钟灵驭?”清代小河诗人杨树芬赞曰:“笔架参差石案横,三峰耸峭自天成。高连云汉施工巧,俯认珊瑚落管轻。毛颖提封增辖地,巨灵开凿待儒生。虚台古砚长相伴,再向人间借管城。”

千年茶马古道上,涪源古城既是千里跋涉的终点,又是漫漫途程的起点。一次偶然的“误点”,让我们相遇在青藏高原东缘。短暂的相聚后,我们也将赶往下一站。

新闻推荐

央媒看四川|新华社:随村级河长探访岷江源

岷江在历史上一度被尊为长江源头至今仍是长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新华社记者惠小勇谢佼黄毅7月的松潘草...

松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松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