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松潘巨变

安徽日报 2018-05-11 11:23 大字

5月9日,重建后的松潘古城游人如织。本报记者 陈明 罗宝 摄

本报记者 罗宝 陈明四川日报记者 王虹

“安徽情似九天雨,沐浴松潘万人心。 ”滔滔岷江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川流不息,而岷江岸边的古城松潘,十年来一直矗立着这么一个巨幅标语牌。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连日来,记者重访安徽省对口援建的高原古城松潘县,看十年山河巨变,听十年动人故事,记十年皖松情谊。

基础援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

走进位于岷江源头的松潘县川主寺镇,过境公路畅达、兴川大桥巍立,岷江两岸民族风情的各色店铺林立,安多茶马古道繁盛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尽管受到去年“8·8”九寨沟地震的影响,游客有所减少,但不时从九黄机场或川黄公路下来的旅游大巴还是让这里呈现出一派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的繁华景象。“安徽援建让我们古城交通更便捷、城镇更现代、景色更美丽了,对旅游业提升很大。游客多了,我家的生意这几年一直都很好。”德吉梅朵牛角梳直销店老板刘勇告诉记者。

松潘被誉为“高原明珠”,自古就是成都平原至松潘 “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松潘还位于四川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是九寨沟、黄龙景区重要旅游集散地,境内有松潘古城、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牟尼沟、毛尔盖大草原等著名旅游景点。

“5·12”汶川地震给松潘带来了极大破坏,人员伤亡、交通受阻、民房倒塌,旅游业发展大受影响。十年来,松潘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安徽省对口援建下,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灾后恢复重建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颗璀璨的“明珠”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芒。

安徽省紧紧围绕打造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为先、发展至上、合作共建,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物质精神双支持,共安排援建资金21.3亿元,建设了六大类320个援建项目,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项目4个,川主寺生态护岸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项目2个,松潘新城、川主寺镇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6个。海拔4007米的川黄公路让天堑变通途,牟尼沟隧道让松潘至牟尼沟景区的时间从1个小时缩短至20多分钟,还有松潘老城保护改造、新城建设、川主寺游客中心、民族风情村寨走廊等,这些项目的建成让松潘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跨越式改善,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2017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9.7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4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329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

与十年前相比,几乎所有核心经济指标都以年均10%至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游客接待量,由2008年的49.7万人次猛增至2017年的413.58万人次,旅游收入也从5.39亿元增长到42.9亿元。成绩的取得,安徽援建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松潘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建军告诉记者。

民生优先,对口帮扶提升幸福指数

松潘县大姓乡云昌村47户藏族村民,原本居住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半山上,生活、出行极不方便。特大地震破坏了他们的房屋和道路,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安徽对口援建将云昌村安置点建设列为首批应急工程,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好了房屋造型独特、基础设施完备的安置小区。村民们搬入后,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看上了数字电视。

记者来到云昌新村“安徽情缘小区”,看见几位居民正在开心地聊天。 “最近我们在挖虫草,家里养了几十头牦牛,还种了十多亩小麦和胡豆。”谈到现在的生活,村民将卡周满是笑意,他的3个孩子有2个考上了大学,日子过得很美满。如今,云昌新村正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以种植中药材和畜种改良的特色养殖业为突破口,实现农牧民的增收。

安徽援建把灾民安置点、学校、医院、乡村道路、自来水厂、数字电视等289个事关民生的项目放在优先地位,让受灾群众搬入新居,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5月9日早上8点半,松潘中学春季运动会正式开幕。 “松潘中学是安徽省对标当地最好的高中来援建的,而且安徽还派了3批援建老师、7批安徽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来支教,对我们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松潘中学副校长兰龙文说,十年来,该校每一年本科上线人数都在创新高,专科以上录取率达99%。教学环境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年轻老师到松潘任教。松潘人姜磊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主动回母校松潘中学任教,立志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姜磊说,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对松潘的孩子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带动作用大。

2011年5月1日建成使用的松潘县人民医院,16排螺旋CT、数字化X胃肠机、彩色超声诊断仪、腹腔镜、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麻醉机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我们医院不仅硬件设施、设备达到了全州先进水平,安徽先后派来的6批166人的支医队员还对我们医护人员进行传帮带,带我们做了很多从没有做过的手术,六安市人民医院还与我们院建立了对口合作长效机制。 ”松潘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文彬告诉记者。

如今,松潘人民已初步实现了“家家住新房、村村通公路、饮上干净水、新学校读书、新医院就医、文化有阵地、人人有保障”的梦想。

砥砺奋进,高原古城创造美好未来

去年7月22日晚,以 “川西明珠叙茶马·古城花灯映千年”为主题的2017松潘第二届花灯会在松潘古城内开幕。“大美松州”“茶马情”“美丽的格桑花”“星月传说”“松潘印象”“灯耀古城”“松潘民族花灯”“孝善和诚俭美”等80组原创灯组纷纷亮相,引游人啧啧称赞。“这些花灯融入了历史人文之后,显得更加生动了,只知松潘美,不知美在何方,今天总算开眼界了。”来自广西的游客陈科元赞不绝口。

近年来,松潘县在安徽援建的基础上,成功申创川主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马驿”精品休闲度假区全面竣工并正式对外经营,重点打造牟尼沟花绿二海景区,成功推出“松潘古城花灯会”等品牌节庆,挖掘、申报、开发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质和旅游形象大为提升。

在松潘县青云乡高原红牦牛肉加工基地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工牦牛肉制品。8800平方米的厂房,自动化生产线、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让这个全阿坝州最大的牦牛肉加工基地颇具现代气息。“我们基地有70名工人,年生产能力达600吨,有23个品种,最高峰一天销售额就达60万元。 ”基地负责人赵福禄说。

在大山脚下的松潘县岷江乡北定关村中药材羌活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杨全贵正和羌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孟吉兴一起组织农民为羌活苗除草、驱虫。 “羌活虽然成长期要好几年,但每亩产值可达12000元,比传统的玉米、青稞等高很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杨全贵说,安徽在援建伊始就注重产业规划发展,投入资金用于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建设,目前全县羌活等中药材有近20万亩,蔬菜、高山水果等经济作物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安徽省在对口援建中和松潘县一起对未来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并建立了皖松两地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在技术支持、招商引资等方面持续交流合作。 10年来,松潘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牧业、工业、旅游业等全面转型提速,后劲不断增强,脱贫攻坚、民生工程、环境改善等成效明显,全县干部群众继续实施“1231”战略,推动改革新突破、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经济新跨越、促进民生新改善、开创和谐新局面,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州前列。

新闻推荐

安徽援建松潘部分项目一览 公共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1.松潘中学:新建项目,总投资15600万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51700平方米,按在校生3500人、住宿生2500人规模设计建设。2.松潘县人民医院:新建项目,总投资8900万元。占地35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按二级...

松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松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