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千年古刹不经意错过37年蓦然回首 福感寺就在实业街

华西都市报 2017-06-29 05:36 大字

千年古刹不经意错过37年 成都市实业街福感寺遗址。

出土的石刻残件。

H68号灰坑佛像出土情况。

毗沙门天王坐像。

毗沙门天王坐像(青砂岩)。

天王头像。

坐佛像 “府城石笋街”铭筒瓦。

《蜀中高僧记》有云,“言蜀者不可不知禅。”曾经的成都平原,是一处木鱼声声、檀香缭绕的佛教高地。林立的寺院中,一座名为“福感”的寺庙在东晋建起,一度盛极一时,引来诸多高僧驻足。据巴蜀文化专家郑光路考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西游记》里的主人公唐僧。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三藏法师玄奘游至物阜民殷的成都,遇见了修筑于两晋的福感寺,心有戚戚。暮鼓晨钟,究通诸部,他端正坐好,手持戒香的高僧在他头上炙烧数疤,留下受戒的记号。

盛极一时的福感寺,受到战火牵连,逐步衰落,最终在两宋时消失

神秘的千年古刹,“召唤”着考古人不断寻踪。1980年,成都长顺中街,一处塔基里发现一件青石函,里面装着的绿色粉末赋予了佛舍利塔的色彩;2017年,一千多块佛教经版在实业街出土,其中一块经版则清晰地刻着“传今福感寺”……两处遗址相距仅500米,路面行走不过10分钟,但这趟从初窥到确认的考古之旅,却等待了近40年。

A“福”现

绿色舍利

指向福感寺线索

2016年4月,成都实业街30号。

为配合市政建设,成都考古所易立带着考古人员进场了,一锄头一锄头挖下去,一件件残缺的石刻造像出现。造像都已残缺,但雕刻的图像依然清晰:庄严祥和的菩萨、目光炯炯的天王、自在安逸的伎乐、手捧莲花的供养人……它们千姿百态,神态不一。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个寺庙遗址。

一个月后,他们发现了一块残缺的蟠龙碑首,上刻“大唐益州福”的字样。益州即是成都,而在唐朝时期,确有一座以“福”字开头的寺庙——福感寺。遥想至此,考古人员有些兴奋,忆起37年前的一次考古挖掘。

1980年6月,当时的成都市文管所在长顺中街82号基地工地,清理了一座地下石室。石室出土了一件通长30厘米、宽17厘米的青石函(长方形石头匣子),盖上有27枚五株钱。石函里,藏有一件素面铜棺,形制与江苏连云港海青寺阿育王塔出土的北宋铜棺相似,但更为古朴。石函里的1件银瓶,广肩圆腹、没有底座,有着宽矮的圈足,显露出盛唐造型风格。

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石函里还装有少许绿色粉末,他们认为这当是“舍利”。至此,一座佛舍利塔的影像开始浮现。

这到底是哪座寺庙?一场大讨论在考古界掀起。部分人认为,遗址是娘娘庙旧址,庙中塔已经被拆除,装舍利的石樽铜棺后被埋入地下。四川大学考古专家林向指出,史料记载,“娘娘庙,在满城内都统街,正白旗二甲建。”可见,娘娘庙是清代建筑。明清以来,都建风水之塔,娘娘庙是否建有佛舍利塔,是值得怀疑的。

“很有可能是福感寺!”林向的发声引起了轰动。他的依据是寺庙的性质和地理位置与记载吻合。唐代的佛教典籍记载,福感寺是鬼神奉(阿)育王教,西山取大石为塔基,将舍利存在其中。寺庙位于“益州郭下城西”。在隋唐时期,少城西墙就在成都同仁路至长顺街之间。

石刻经版

确认福感寺遗址

距离工地五百米的地方,曾经发现过疑似福感寺的踪迹。这使得易立一队的考古挖掘,洋溢了更多历史的诗情和想象的愉悦。

福感寺,这座在隋唐时期鼎盛一时的寺庙,蘸得不少文人的笔墨。千年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云游到此,挥毫写下《成都府新修福成(感)寺记》,“寺之殿台与城之楼交错相辉,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

巴蜀专家郑光路说,寺院森森,在有限的史料中,能载入史册的寺庙非常有限。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成都兴建了大量的寺院,现可考寺院名称者,有43座,福感寺就是其中一座。最初,寺庙因为在修筑时,取自西山大石,故名为“大石寺”。后来,唐朝年间,常年旱涝,官人常常在塔中祈雨,祈而有应,特奇感徵,故又更名“福感寺”。

去年夏天,实业街,考古挖掘已经历时三四个月,一块块取自红砂岩的石刻经版出土,秀丽的行楷书书写着佛教经典。考古人员们在清理经版时,发现其中一块上竟然清晰刻着“传今福感寺”。继续阅读,“章仇来临”几个字显现。

据史料记载,一个名叫章仇兼琼的人,在治理蜀地时,德政颇多,政绩斐然,民常怀其恩惠。不仅如此,他还曾在福感寺捐建佛塔,捐资助建乐山大佛。因交好杨贵妃和杨国忠,被荐为户部尚书、殿中监。

至此,福感寺的存在有了确凿立体证据。今年6月,实业街考古挖掘完毕,一共发现五六百块的石刻造像,一千多块残件经版。从前,不少人认为,福感寺修筑于唐朝,而考古人员在遗址里发现,许多石刻造像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

易立说,实业街挖掘的并非福感寺的全貌,寺庙的更多秘密更待以后的考古中逐渐揭露。

B/荣光

旅游胜地

女郎留诗答少年

37年前的猜测得到了印证。

6月23日,林向很感慨地说,古时,城西就是成都的繁华之地,诸多寺庙曾经在这一带修筑,“福感寺是较为繁华的。”

唐代高僧道宣曾记录,福感寺修起过一座九级高的木结构佛塔,“这在当时算相当大的了。”贞观年初,大地震动,此塔摇飏,乍倚乍倾,却终挺立不倒。

林向考证认为,记载应指638年发生在松潘、茂汶一带的地震。福感寺不倒,一方面可以说明,寺庙建得好,木结构抗震性能好,另一方面,结合如今来看,在许多次四川地震中,成都都会有摇晃之感,但不会造成破坏。

巴蜀文化专家郑光路说,因其瑰丽的建筑,福感寺一度成为城西旅游胜地。唐朝时,成都女郎卓英英,上庙烧香拜佛,一个多情少年郎君前来求爱,卓英英又喜又怕,写诗答曰:“牡丹未及开时节,留待来年二三月。况是秋风莫近前,一枝和露压神仙。”意思是:帅哥,这庙里庄严之地不是谈情说爱地方,以后再约吧……这首有意趣的《游福感寺答少年》,收入了《全唐诗》。

著名和尚道宣也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过福感寺石材的珍奇:隋朝蜀王杨秀坐镇时,派人在福感寺下掘凿,看见一块石头,然后顺着缝隙到泉水旁,也看不见边际。突然,风雨暴至,有一个男子凿取一片,将它取出,仔细一看,乃是黳玉。不明其中的他,向认识宝贝的商人请教,才知道,这黑玉是世间稀有宝贝。

玄奘受戒

开启西天取经的征程

隋唐两代,四方多难,总归绵益。

僧人纷纷避难蜀中,振兴了蜀中的佛教事业,福感寺引来诸多高僧驻足。郑光路考证《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认为,《西游记》里的主人公唐僧,就是在福感寺接受了和尚的“合格印记”,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征程。

唐高祖武德时期,玄奘与其兄长捷获悉,长安的名僧已聚居蜀地,也赶赴至成都。622年,玄奘一次闲游时,遇见了福感寺。推门而入,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宏丽,香火旺盛,他心有戚戚焉。坐定,沉思,他倏然站起,敲开一个高僧的房门,表达了受戒的决心。

得到允许,他端正坐好,那位听见他心声的高僧走来,手持戒香,在他头上炙烧出数个黑疤。受戒后,玄奘常在成都各大寺庙讲经,为人所景仰。但他不以此为满足,从成都东门离开,泛舟三峡,取道荆州至长安。

郑光路从古籍中还读到许多发生在福感寺里的僧侣故事,比如收容了许多麻风病人的道积法师,生活习性不受约束的定光和尚等。当时,在寺庙里,僧侣们常常临摹著名的宋展子虔狮子图,以及张素卿的十二仙君图。美术专业人士曾评价其壁画,“道释人物鬼神诸像,多从事名作之摹写。盖此种摹写,自唐以来,已成为一种画风。”

C/消失

历史风云

福感寺兴灭之由

始建于两晋,声隆于盛唐的福感寺,唐末走向衰落,两宋时消失,究竟是何原因,使得福感寺湮没于历史烟云,让后人无踪可寻?林向认为,福感寺的消失是因为唐代战乱所致。“到后来,郊区会有老虎出没,福感寺的衰落也是在所难免。”

郑光路认为,福感寺的消失之谜,还可以从两次历史事件中去寻找。

其中之一是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的废佛运动。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刚当上皇帝不久的唐武宗李炎设斋请僧人、道士讲法,只赐给道士紫衣,并下令僧人不得穿着。原来,唐武宗认为,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很快,在武宗为帝的短短六年时间里,一个接一个地对僧人们发难的敕令由皇帝签署、发布。于是,诸多寺庙被拆毁,僧尼全部还俗。此次灭佛的成果是,为唐王室收缴了良田数千万顷,强迫还俗的僧尼26万人,拆寺4600所。其过程中,福感寺很有可能受到牵连。

此外,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6月,节度使高骈上表请求修建成都新城,很快得到朝廷批准。后来,他主持修建的新城用砖1550万块,建成的城墙周长25里。在城墙上面,还修建了门楼、望楼、更楼等各类建筑。新城面积,比原来的城区扩大了六倍左右。高骈筑城改变了城市建筑布局,福感寺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 摄影 刘陈平

新闻推荐

有了“4G”信号生活更充实

草原乡在松潘县城西北部,是离县城165公里唯一的纯藏纯牧乡和大骨节病区,全乡从事畜牧业生产,主要养殖牦牛,也兼养部分骑乘马匹,经济发展畜产品有酥油、奶渣、羊毛、牛毛及肉食等。“怎么没有4G信号?”...

松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松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