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部+合作社+农户 集体增收村民脱贫
□谷运花 本报记者 徐中成
松潘县燕云乡卡龙村牧民尼玛泽理去年当上了卡龙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股东。“除了每年有2400元的土地流转费,今后还能享受到分红。”8月18日,尼玛泽理乐滋滋地面对记者算起了账。
卡龙村平均海拔3500米,是典型的深沟远寨,村里致富带头人少,经济基础薄弱,收入以传统农牧业和外出务工、挖药材为主。全村102户、431人有贫困户16户、贫困人口56人。尼玛泽理就是其中之一,因病致贫,他一家7口人年收入不到6000元。
去年,在一笔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下,通过“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卡龙村建起了22.26公顷羌活基地,尼玛泽理的命运由此迎来转机。“投入的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卡龙村102户村民的股份,羌活销售后,合作社和村委会按1:2的比例进行分红。”卡龙村“第一书记”王旭东说,预计三四年后,羌活成熟,总产值可达350.7万元以上,而村委会所得的分红,村集体占10%,村民占90%。
松潘县共有55个贫困村,大多处于深沟远寨或是高半山上,发展动力不足,村民脱贫增收方式单一,部分村民因病因残没有能力发展产业,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避免出现“年年扶、年年贫”的现象,松潘县对症下药,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集体增收、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重要突破口,鼓励每个贫困村立足实际,挖掘优势,因村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根据项目大小,安排几万元至上百万元的启动发展资金。同时,探索创新“支部+”引领发展模式。松潘县委组织部党建办副主任刘源说,这既能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牧区的凝聚力,也能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这段时间,松潘县山巴乡贫困村见培村正在建设的标准化旅游综合服务站已现雏形。山巴乡党委书记刘宇说,项目建成后,将借助雪山梁隧道建成通车的重大节点,通过“支部+公司”的模式,引进公司发展旅游,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全村精准脱贫注入“新鲜血液”。“预计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元左右。”
新闻推荐
许兆兵为松潘一家工程公司配送办公用品。许兆兵和店长分享一天工作得失。深夜时分,许兆兵和同事还在忙碌。在12日的华西都市报报道中,广大网友认识了在人口稀少、山河密布的川西高原的公路上的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