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松潘花灯:流光溢彩 舞动古城

四川经济日报 2016-09-21 00:00 大字

□ 闻钊强/文衡昌辉/图

松潘花灯的历史可上溯到南宋时期。长期以来,松潘花灯舞与当地藏、羌、回、汉文化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松潘花灯舞以回族花灯舞最具代表性。一般认为作为非遗的松潘花灯舞完全成形应在清代。

以松潘花灯、花灯舞及其他非遗展示为重要内容,松潘古城灯会从今年7月12日起,将持续到明年2月12日。松州花灯会体现出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名城深厚悠久的文化及浓郁的乡风民俗。

雨中赏花灯

成都夏天的早晨天亮得很早,起来后就赶往西安北路,在这里乘坐丰田考思特小客车,一路顺畅,黄昏时就到了松潘。临近县城时天上开始下起了雨,两旁的客栈也越来越多,路就显得拥挤了,速度一下就慢了下来。车窗外是熙来攘往的人流,鳞次栉比的店铺。雨中仍有店家坐在门口揽客,虽然视线模糊,一幅淳厚繁庶又略带粗犷的川西边地风貌却抢入眼帘。松州黄昏的密雨为远来的客人洗尘了。

晚上八点过雨下得小些了。古城街上的各式花灯已经竞相开放,华灯璀璨。松潘首届花灯节的开幕式就在北门城墙内的古城广场举行,主会场高耸的象征民族团结的主题灯柱耀眼夺目,流光溢彩,把广场照得如同白昼;舞台上排列着的四个精心制作的鼓形大灯上,显现的是藏、羌、回、汉的民族图案。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无不充分体现出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名城的文化属性,又具有浓郁的民俗趣味。

开幕式上的花灯表演由藏、羌、回、汉四个民族的普通百姓进行,他(她)们都穿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表演的花灯舞也各具特色。四百人组成的花灯表演队伍尤为引人注目,四个方阵代表着藏、羌、回、汉四个民族,他(她)们百人为一方阵,像四股流动的花溪在舞台上蜿蜒穿梭,最后拼成“松州花灯”四个彩色大字,人与花、花与灯,融为一体,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节目表演中的“花仙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女演员穿着特制的绿色花瓣状裙子,撑开后如绽放的莲花随着乐曲飘飞,戛然而止又如雨中的睡莲,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所有节目或与灯相关,或与花相连,突出了“花灯”主题。乡土气息浓郁,没有明星大腕,参加的都是本地普通群众。质朴厚重又不失雅致,可谓雅俗共赏。

最后,表演者们两手提着花灯走出舞池,在夜幕中绕着主街游行并转了三圈,狮子龙灯舞殿后,花灯队伍如游龙闪烁流动,两旁观者如堵,沿街更有踮脚瞻望、倚窗眺望者,街上的欢呼喧笑声伴随着会场上欢快激烈的音乐,古城今夜变得年轻多了。花灯队伍最后又回到会场,主持人与演员们在台上集体亮相,共同祈福松州古城风调雨顺,幸福吉祥!

古城游灯会

次日晚,雨基本停了。古城的花灯会开始真正展示她的靓丽。如果说昨晚的开幕式是以“花”为主,那么从今夜开始并将持续数月的灯会,自然是以“灯”为主了。灯会展示区分布在松潘老街。这几年当地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治理相结合”原则,所有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已全部搬到外面的新城区,老街的传统旧貌得以恢复,历史上的“金蓬晚照”等“松州八景”渐次恢复,淳朴的民风民俗再现市井,松潘作为九黄线上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声名日显。

古城灯会是松潘人文历史的一个全面展示。灯会以“千年花灯照松州”为主题,共分为四大灯区:俊美松州(南门)、秀美松州(街道)、和美松州(北门和城墙上)、乐美松州(东门),总共49组主题各异的原创灯组在古城熠熠生辉,耀人眼目。依托松潘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展现出松潘作为中国最美小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神韵。

我们住的地方靠近北门,逛灯会就从北门开始。这里是“和美松州”灯区,主要分布在北门周边及城墙上,由24组灯组成,是最大的一个灯区,它包括“古韵松洲”“蝴蝶通道”“汉藏和亲”“羌族推杆”“香包祈福”“藏族马术”“松州夜宴”“江源圣地”等。“汉藏和亲”灯组如同一幅唐卡画卷,表现的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体现的是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望。

北门灯区与东门灯区连成了一片。东门的“乐美松州”灯区由6组灯组成,有“民族大团结”“熊大熊二游松州”“趣味棒球”“舌尖上的松潘”等主题灯组,比较时尚富有趣味,适合一家人观赏游玩。另外还有一组“孝为先、善为尚、诚为信、美为荣、和为贵”的灯组,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俊美松州”灯区位于松潘古城南门,由“百花盛开”“星光通道”“花满松州”“松潘印象”“茶马互市”等8组灯组成。最吸引眼球的是“茶马互市”灯组,整个灯组长20米、宽2米、高6米,集中体现了历史上松潘茶马交易的盛况;“花满松州”表现的是松潘丰富的植物世界,再现了百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眼中的人间天堂。

“秀美松州”灯区位于古城的主街,由11组灯组成,设计有“和平樽”“花样年华”“灯谜廊”“乐游松潘”“诗意松潘”等主题灯组。“乐游松潘”以绽放的烟花灯柱为造型,展示的是松潘全部旅游景点,直观形象,一睹便知。随着穿梭不息的人流,古城灯会让人意犹未尽。

回族花灯负盛名

中国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花灯也叫彩灯,即用花彩装饰的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花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灯节,西汉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后,花灯便与灯节相生相伴。花灯种类繁多,按形式可分为吊灯、壁灯、座灯、提灯等,按造型则可分为龙灯、龙凤灯、纱灯、宫灯等,品类繁多。中国中原一带为花灯文化的发源地。

如果追溯松潘花灯的历史,可上溯到南宋时期,因中原战乱,百姓南徙,北方文化渐入四边八地,中原灯节自此传入松州,并与当地藏、羌、回、汉文化交融。一般认为松潘花灯的具体成形应在清代,作为非遗的松潘回族花灯及花灯舞也形成于此时。

据史载及当地老艺人回忆,清朝时驻札松州的巡防官军带来了花灯及花灯舞,自此在松潘一带流传。后来,当地为给慈禧太后祝寿,因松州的“松”字与长寿相关(如松鹤延年等),“松”又与“颂”谐音,其意吉祥,松州理应入贡,地方官吏便组织回族花灯舞进京上演贺寿,松潘花灯舞名动京城,自此声名远播。

另一种说法则又与战争相关,据说清末时松州汉军远赴内地征剿“长毛”(太平天国军),班师回乡后把花灯舞带回了松州,或许是他们为花灯舞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花灯舞似乎与历史上的“军旅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长期的民族及文化交流演化中,回族花灯舞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我国绝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松潘花灯舞的传承中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才逐渐恢复。七十年代初,当时阿坝州社教工作组离开松潘时,当地曾跳花灯舞欢送;1976年,松潘花灯开始真正焕发出自身的魅力和光彩,并成为松潘回族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当年阿坝州举行全州民间文艺汇演,松潘花灯舞也走上了舞台。据民间艺人回忆,花灯舞在舞台上演出时,为追求舞台特效,全场熄灯黑场,只有花灯在舞台上熠熠闪亮,五彩花灯在舞台上绽放出灼人的光彩,一时间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们激动得起立鼓掌,成为一时美谈。

松潘花灯舞以进安回族乡的花灯舞最具代表性,1986年他(她)们参加了阿坝州首届艺术节演出,九十年代后又多次参加县内外的各种庆典及演出,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回族民间歌舞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如主要流传在甘肃、青海等大西北一带的高腔山歌《花儿》,高亢婉转,是西北民歌的代表;其他民间曲艺则有《宴席曲》《口弦舞》《念舞》及《八大棍》等,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彩。松潘花灯舞(民间叫“耍花灯” )在回族曲艺中有着自己不可取代的地位。

作为一种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松潘花灯舞表演时主要以传统民歌配唱,男女成对,人数在20至40人不等,主要节目有《观灯》《月亮坝里去交情》《南桥汲水》《十二将》等。《观灯》为五音阶羽调式,由四乐句组成,旋律自然流畅,曲调以级进加小跳展开,给人以活泼跳跃的感觉;歌曲一问一答,完整的歌词为十二段(应和一年十二个月)。内容饱满,形式生动。

松潘花灯舞的特点是无鼓乐伴奏,而是听领舞人的哨音来进行表演,艺术风格淳厚古朴。花灯队在领队节奏分明的哨声中不断变换队形,舞者手中的花灯时而如彩龙腾飞,时而如孔雀开屏,旋律流畅自然,曲调清新活泼,充满喜庆祥和的气氛。

过去松潘花灯舞的演员均为男子,女角只能男扮女妆。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女演员。传统的花灯舞表演者淡妆素裹,典雅而不落俗套。男演员头戴白色小帽,身着白色襻扣对襟衫,外套黑色马褂,扎腰带,下装着黑色直筒裤,脚套白色布袜,穿黑色圆口布鞋;女演员头着盖头,配戴首饰,身着浅色满大襟镶边旗袍,也可配女式背心,下装着浅色布料裤子,脚套白色袜子,穿绣花鞋。

松潘花灯因形似莲花又叫九莲灯。在花灯制作上,须先制作一根长约一米左右的木板(或竹板),板子两端宽中间窄,刨光染色,花灯置放在其两端,并在花灯的花心处安放灯具;传统花灯用染色纸、竹丝等手工制作,现在则一般用彩色塑料纸;传统灯具一般为油灯、蜡烛,现在则一般用电灯,既便捷效果也更好。表演花灯舞时表演者须双手各握一根花灯,歌随舞起,舞伴歌动,犹如置身花海之中。花灯舞在传承发展中的这些现代元素,其实正是非遗传承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传承很难完全重复过去,它必然会带上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本版资料由松潘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阿坝州2016年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服务团一行走进松潘县红土乡

▲活动演出点,当地群众正在观看文艺表演。▼夹弹珠比赛月日,阿坝州年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服务团一行走进松潘县红土乡,为当地群众送来一场集农业科技、法制宣讲、文化演出、医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