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家有张‘红军借粮条\’”

广安日报 2016-09-05 00:00 大字

嘎巴向采访组讲述“割麦证”的故事。

□本报采访组 文/图

在松潘县上八寨乡,牧民嘎巴绝对是个“新闻名人”。这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10余家新闻媒体对他进行了采访;而就在去年,北京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也专程赶到上八寨乡,对他进行了专访。

一个普普通通、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牧民,缘何受到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带着这一疑问,8月26日,采访组驱车赶赴嘎巴家一探究竟。

嘎巴家离上八寨乡场并不远,仅两分钟车程。当采访组赶到时,嘎巴恰好放牧归来。“我家有张‘红军借粮条\’,记者们都是冲着它来的。”嘎巴热情地将我们请进屋后,转身从里屋拿出一块木牌来。

记者看到,“红军借粮条”其实是一块写有黑色汉字的松杉木牌,长100多厘米,宽20多厘米,厚2厘米。尽管已历经81年沧桑岁月,但木牌上的字迹仍大致可见。

借粮条的抬头为“割麦证”,内容为:老庚,我们在这坵田内割了青稞一仟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牌可作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请你们归来以后,拿住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与我们吃你们青稞价值相等的银子、茶叶与你们所需要的东西,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前,需要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前敌总政治部麦田第○号。(文中“○”符号为内容不详。)

面对木牌,我们在场的人都深深为当年红军严格的群众纪律所感动。

“这块木牌是我家老粮仓的顶板,由于字是写在里面的,直到1980年修建新房拆除老粮仓时才发现。”嘎巴告诉记者,当时家里人都不识汉字,就一直把它当成一块普通木板和烧火做饭的废木料堆在一起。直到前些年,乡上一个干部看了后说这是“红军借粮条”,家里人才知道。

“这样的‘红军借粮条\’,当年在毛尔盖随处可见,由于藏族群众不识汉字,绝大多数都被做饭烧掉了,现在已知的仅存两块,其中一块被存放在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园。”陪同采访的上八寨乡干部扎西告诉记者,1935年7月,红军陆续到达毛尔盖地区。红军由于几个月来的征战,连续翻越了几座雪山,部队已经十分疲劳,又缺乏粮食,因此中央决定在毛尔盖暂住休整,筹集粮食。

而对于这段历史,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对此有过多次讲述,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时期,藏羌人民对红军的大力支持,并还以极富特点、非常形象又生动的简练言词称之为“牦牛革命”。(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罗强考察对口支援阿坝工作并举行座谈真情援建科学援建务实援建 同心携手共建全面小康社会刘作明出席座谈 杨克宁陪同考察并参加座谈 黄鹏

本报讯(记者黄鹏)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对口援藏任务的新要求,10月26日至28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罗强先后前往阿坝州松潘县、黑水县、马尔康市,实地察看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对口帮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