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多声部民歌 来自羌族人民心底的吟唱
■王望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的记载。居住在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系秦汉时期从河湟一带迁徒而来的羌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发展而来的,延续至今。根植于社会生活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就是在他们长期农耕生产、生活的群体方式中逐步形成发展而来的,是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原生态唱腔,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多以领唱与跟唱组成的二声部方式演唱,偶尔也会出现三个以上的声部。歌唱时先由一个人起调,随之有人和音、补音,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气势恢弘。古歌主旋律不变,随着人的情绪高低,补音与和音的旋律此起彼伏,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即兴之作。2008年6月“羌族多声部合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族多声部民歌均由二声部构成。具有典雅、朴实、优美、抒情的风格。其中,山歌主要有《哈依哈拉》和《哈拉哈依》两种。《哈依哈拉》以歌尾所用衬词得名,是当地传唱最广的山歌。《哈拉哈依》则为情歌。山歌的歌唱形式为同声合唱或男女群体对唱,歌词无具体含义,仅借以抒发内心情感。这类歌曲具有音调高亢、豪放、优美、婉转的特点,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大跳,节奏自由。抒情色彩十分浓郁。劳动歌系生产劳动时所唱的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是羌族人民在犁地、收割、背运、积肥、撕玉米、打场等劳动中所唱的歌曲。劳动歌在不同的劳动场合又分为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劳动间歇的“直布勒惹木”、收工时的“直布勒惹木”三类。流传较广的主要有《哈卢拉依》和《萨姆》两种。《哈卢拉依》为劳动时所唱的歌曲,歌唱形式为同声合唱或男女群体对唱;《萨姆》为劳动间歇时所唱的歌曲,一般由男性歌唱。劳动歌的歌词由虚词构成,无具体含义,曲调铿锵有力,节拍规整,节奏鲜明。而酒歌则是礼仪性或敬酒应酬的歌曲。
羌族有“有酒必歌”的习俗。一般是在节日聚会中或在婚丧喜事时由男性歌唱,在歌唱过程中,伴随着请客人喝“咂酒”。这类歌曲或典雅、优美,或朴实、圆润,音调激越、粗犷,节奏较为自由。演唱者在拖腔声中还附“哈哈”声调。这是羌族民歌中最古老的一种歌唱形式。据羌民介绍,这类有关婚礼、迎客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没有固定的名称,与一般的有上下声部高低音之分的“男声二重唱”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酒歌又称“西惹木”,在艺术上则体现了较高水准:曲体结构一般为两个乐段,第二段常常是第一段的重复引申或者是对比展衍,两段衔接之处常转换调性;音调高亢激昂,旋律常有四、五度跳进,节奏宽广;演唱时常伴随着大幅度的颤音,且音色变化多,歌声时高时低,声部之间一问一答,一上一下,大起大落,互为交织,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歌词内容多为歌手即兴填词,歌曲开头以虚词“厄罗纳基,厄舍纳依”作固定起句。
风俗歌,羌语称“祖惹木”,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在嫁娶前夕或婚礼结束时,以及节日聚会、祭祀等各种风俗活动中唱的歌曲。歌唱场合和歌曲内容都与特定的风俗过程密切相关。主要有《礼仪歌》、《婚礼歌》、《尼萨》《颂经调》等。《礼仪歌》为寨中女人迎接男人从神山归来或迎接客人到来所唱。《婚礼歌》形式多样。《尼萨》则为喜庆场合以盘歌形式所唱的歌曲,歌唱人数不限,男问女答,并伴以简单的手势和碎步。这类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均带有喧叙的特点。表现人民赞美生活和歌唱爱情等。歌唱过程中,有的还要敲着羊皮鼓和铜铃,充满着欢快热烈的气氛。风俗歌的节奏平稳,曲调庄重而流畅。“颂经调”:包括“释比”演唱的颂经调和羌民演唱的转山调两种。演唱形式主要是“释比”与群众集体演唱的二声部合唱,情景庄严虔诚;旋律具有吟诵宣叙的特征,哀婉低回,节奏平稳凝重。舞歌羌语称“萨朗”,是指在跳集体舞时歌唱的歌曲。一般是在大的喜事、丧事的集会时,由数十人或上百人在一起跳舞时歌唱。歌舞的形式是男前女后围成圆圈或弧形,边舞边唱。歌唱形式为男女群体对唱。舞蹈节奏鲜明,歌唱节奏的强弱交替感明显。锅庄舞歌有旋律流畅、节奏明快,保持了古老的载歌载舞的传统。
羌族多声部民歌从其歌种与曲目的丰富、形态的稳定、结构的完整、歌唱的成熟和风格的古朴来看,无疑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因而羌族多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历史、审美与研究价值;羌族多声部民歌所在的松潘县小姓乡与红原藏区毗邻,其生活已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从他们的服饰上就可看出这一点,这里的羌族有着一定藏羌融合文化的特征;同时,为研究其他藏缅语族多声部民歌提供了借鉴。产生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羌区多在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峡谷地带。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羌民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低下,在此种环境中生存,主要依靠集体劳作,长期以来互助互爱,而多声部民歌也自然在这样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歌词除歌唱者即兴编创之外,大多由世代相传而来,有时演唱的多声部民歌连歌唱者自己也不清楚其具体的含义。这说明目前的羌语与古时羌语有一定的区别。语言的发展在经历漫长的时间的同时也会发生某些演变,以至于现今羌民无从知道自己所唱歌词的具体含义。由此可见羌族多声部民歌产生之久远。
但是羌族多声部民歌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是一个比较复杂难以解答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羌族人民世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因此,记载羌族历史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至于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就更无法从史料入手。但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去推断羌族多声部民歌存在的久远:其一,古老的歌唱习俗。自古以来,富有音乐天性的羌族人民“以歌代文”,用歌声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并且在辛勤的劳动中,歌唱大自然,歌唱生活,憧憬未来。羌族多声部民歌是藏缅语族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代表,其旋律多为五声性,两个声部一般采用领唱先起唱,跟唱声部相隔一拍或数拍与领唱声部重叠,句尾以同度相合的进行方式。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二声部频频出现四、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纵向结合;或跟唱声部超越领唱声部;以及我国其他地区少见的大幅度慢速颤音唱法,都在我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有着鲜明而别致的特色,并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民间音乐中独具代表的音乐形式,千百年来,始终与羌族历史、羌族礼俗、羌族文化以及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映衬着羌族先民艺术创造的历史光辉,是来自羌族人民心底的吟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当今羌族聚居地已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结构,导致现在许多羌族年轻人不再热衷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而是更倾向于大众化的流行音乐。
(注: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非遗中心提供)
新闻推荐
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组织四十多名专家和全科医生,开展“重走长征路阿坝健康行”活动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支持藏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七月五日,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组织四十多名专家和全科医生,开展“重走长征路阿坝健康行”活动,走进松潘县...
松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松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