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好帮手” ——松潘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走笔
■记者 杨刚 子琦 宏翔
肥沃的土地,丰茂的水草,孕育了草原上肥壮的牛羊;独特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成就了松潘牛肉极好的品质。幅员辽阔的松潘县,境内可利用天然牧场400多万亩,让这里成为了川西北高原一块牛羊富集的丰饶之地。
在松潘县的牧民群众中,张祥云和松潘县长弓肉牛养殖合作社可谓是无人不晓。自2009年张祥云和几户肉牛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以来,在技术上帮扶,在行动上引领,在发展中带动,让许多牧民群众收入逐年增长,使松潘县肉牛养殖产业越发成熟壮大,成为了给松潘县牧民群众问计解忧、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特色服务”造福牧民解忧愁
“多亏了合作社,每年冬天都会收购长不了膘的牛。有的时候牛受伤了,自己不好养,他们也会收购。”松潘县草原乡牧民扎西告诉记者,自从长弓合作社成立后,许多牧民就不再愁瘦弱的牛过不了冬了。
“牛太瘦了基本上都过不了冬,而且没什么肉,肉质也差,也就卖个两、三千块钱。现在直接卖给合作社,价钱还很高,按照牛的大小从2000元到8000元不等,绝对亏不了。”扎西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早就把长弓合作社的电话存在了手机里,如果冬天前还有牛不长膘,就会卖给合作社。
高价收购过不了冬的牛,不会亏本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张祥云的带领下来到了长弓肉牛养殖合作社的育肥基地。只见明媚的阳光下,一头头牛正在安装有保暖、排水、监控等现代化设施的“阳光棚”里悠闲的吃着饲养员精心给它们调配的饲料。这些牛怎么也看不出是瘦弱的过不了冬的牛。
“松潘虽然养牛的牧民多,但是总体上讲他们的养殖还是比较粗放的。由于牛体内的寄生虫比较多,所以导致牛长期不着肉,不长膘,自然不能抵抗严冬。”张祥云告诉记者,合作社收了牛以后,先驱虫,再开胃,将牛身体里的寄生虫排除干净后,配以精心调配的开胃饲料,再加上现代化设备的科学管养,能够让牛快速的长肉、长膘,达到销售要求。
“现在政策好,国家还给补贴,我们的基地也越建越大。现在已有4个阳光棚,一年能育肥好几百头牛。”张祥云告诉记者,通过收购牧民群众的瘦牛、伤牛进行育肥、销售,不仅能让牧民群众没有损失,而且可以达到共同增收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崭新模式”带动产业新发展
在长弓肉牛养殖合作社,“寄养”模式是这里的一大亮点。“我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寄养发展模式。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优质育肥架子牛,养殖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饲养,合作社以订单形式收购育肥牛。”张祥云告诉记者,在饲养过程中,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实施统一防疫、统一驱虫、统一饲养方式、统一销售。
张祥云给记者算了笔账:“育肥架子牛饲喂6个月,增重180公斤,活体增重按14元/公斤、精料按3元/公斤计算,农户育肥1头牛产值2520元,扣除精料1350元,获纯利1170元,合作社获利360元。带动农户收入比一般农户高50%左右。”
据介绍,为了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不受损失,合作社还实行保底回收。当肉牛出栏价低于成本价时,合作社以成本价收购;当肉牛出栏价高于成本价时,合作社以市场价收购,最大限度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实现肉牛产业持续滚动发展,真正起到辐射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作用。
“不仅如此,对无力拿出资金购买饲料的养殖户,合作社按精料肉比2.5?1的比例,将饲料赊给养殖户,饲料款在回收育肥牛时扣除。”张祥云告诉记者,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据统计,仅2013年,合作社出栏商品肉牛5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142户农户年出栏商品肉牛1100余头,实现纯收入128.7万元,户平实现增收0.9万元;带动430户养殖户出售商品肉牛1400余头,实现纯收入210万元,户平实现增收0.48万元。
科学的发展,让松潘县肉牛养殖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龙头的带动,让牧民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在现代化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长弓肉牛养殖合作社发挥出了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幸福牧歌飞扬在雪域高原,唱响着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李跃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松潘县公安局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一心为民服务,以积极主动的作为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小事,在细微处显真情。失主的赞誉6月12日上午,松潘县公安局川主寺...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