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才聚集的“大舞台”——市中区以人才优先发展助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内江日报 2014-02-04 03:45 大字

这里求贤若渴,设立各类人才奖励机制,2013年各单位人才工作经费支出大幅度增长,全年投入人才工作经费690余万元;

这里群贤毕至,2069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489名专业技术人才、3391名高技能人才、101名各类专家学者扎根服务;

这里充满活力,开展“YBC”项目,成为全市唯一通过省YBC项目办审批的县(区),成立全市首个劳模创业致富示范园;

人才是强区之本,是竞争之基,更是转型之要。2013年,市中区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不断优化用人环境,创新引才机制,搭建聚才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吸纳高层次人才,为市中区建设内江“工贸双强,城乡共进”先行区注入了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李乐

◆“四抓四导”

实现人才管理创新

人才培养和引进,必须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2013年,市中区出台《内江市市中区党管人才实行办法》,深化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四抓四导”,即抓机构建设,强化组织领导;抓经费保障,强化资源引导;抓机制完善,强化工作督导;抓专题研究,强化宏观指导,形成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013年7月,市中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会见了回乡探亲的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心血管药物开发中心主任、科学总监胡二丁及夫人——美国百美施贵宝制药公司资深首席研究员杨静,并就市中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交流。

市中区通过建立《内江市市中区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确定了区四大班子县级领导联系人才对象,联系对象涵盖教科文卫、企业、农村、社会工作等领域。全年,全区各级领导共走访、慰问各级各类人才200余人次,进一步加强了与各类人才的联系,为市中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35”项目化管理模式,是市中区创新人才工作的亮点之一,即制定一套方案,统筹规划项目;明确三项内容,细化项目指标;实施五大考核,一月一报告,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自查,全年一总结,逗硬奖惩。通过实施项目化管理,进一步健全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各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育才工程

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2013年12月18日,市中区第一期蜀绣技能培训班在永安镇尚腾新村正式开班,50余名女性学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她们的就业之路。

下一步,市中区拟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培训的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待中高级“绣娘”培训出来能绣出中高端产品后,将进一步开拓市场,解决销路,实现增收致富。

“百名年轻干部培养工程”、“万名技能人才培训计划”、“教育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四大计划”……人才作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源泉,要发挥生生不息的作用,才华需要挖掘更需培植。

2013年,市中区以“百千万人才培养”行动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育未来人才,强化人才队伍素质。计划培养商贸、工业领军人才100名以上,复合型专家型人才1000名以上,其他人才10000名以上。

“百名年轻干部培养工程”,全年共选派110名年轻干部到基层、部门顶岗锻炼,到急难险重一线锻炼,到企业经济主战场锻炼,到区纪委监察局、群工局锻炼。

“万名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实施《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实用人才三年大规模技术培训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创新开展卫生技能人才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创新开展女性技能人才培养活动,开展蜀绣培训。

“教育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四大计划”,即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后备干部青蓝计划。选派42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区内乡镇学校锻炼,选派10名教师到松潘县学校锻炼。同时,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开展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定期服务计划,不断提升基层业务人员技能水平,城区单位选派了25名高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到12个乡镇卫生院定期服务,指导基层业务人员技术。

此外,市中区以“311”引才行动为载体,大力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全年共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139名,大力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积极引进“543社工中心”,为社区群众提供养老、助残、社区矫正、济困、扶危、悲伤辅导、临终关怀等各类特色社工服务。全年共通过公务员、事业干部聘任、选调生招录、大学生村干部、协理员、社区干部等渠道选派各类人才440名到基层服务。

通过培养机制的创新,培训力度的加大,2013年,市中区共培训社工人才200余人次,农村实用人才9万余人次,党政人才5000余人次,商贸人才1000余人次,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次,各行业系统培训各级各类人才13万余人次,在实践锻炼中练就真本事,有效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与科技人才本领练就双赢。

◆搭建平台

人才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潘俊良,市中区永安镇太平寺村村支书,因带领村民种西瓜致富,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西瓜书记”,2012年4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2013年7月4日,市中区成立了以潘俊良为带头人的全市首个劳模创业致富示范园,这一创新平台实现了劳模“一人作出贡献”到“一加一群,带动一群人创业致富” 的转变,示范园带动10户农民工创业致富,帮助100名农民工就近就地务工,全年实现了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0%。

2013年,市中区结合实际,搭建人才发展平台,通过实施“五大计划”、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各类优秀人才评选活动,有效地激发出人才的活力。

“五大计划”即,“甜城精英回归”计划,开展“中区精英家乡行”、“中区精英智力回报家乡”等活动;“青春创业助飞”计划,积极开展“YBC”项目,并成为全市唯一通过省YBC项目办审批的县(区),全年累计帮助协调各类小额贷款362万元,共扶持青年发展项目10余个,帮助200余名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出台《市中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扶持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成功帮助1名大学生村官申请贷款8万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人才倍增计划”,配合市上开展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实用人才青蓝”计划,在全区各级企事业单位、广大农村启动“师徒结对”工作,拟结成帮扶对子100对以上;“高层次人才凝心”计划,配合市上开展了“千名紧缺高层次人才进内江”计划和乡镇规划师专项引进工作。

市中区创新开展“市中区拔尖人才”评选活动,通过确定“三个结合+四个不唯”评选原则,实行“自下而上+三次差额”评选流程,对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宣传文化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6类共10名拔尖人才进行了评选表彰。在教育、卫生、企业等行业系统广泛开展评选“教坛新秀”、“优秀乡村教师”、“十佳护士”、“十佳岗位能手”、“十个最美乡村医生”、“首届河鲜技能创新大赛”、“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个人、“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劳动竞赛活动等系列评选活动。

“通过评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形成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充分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的社会氛围,加快各类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市中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平说。

另一方面,市中区还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动员各单位与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柔性使用各类高层次人才,并先后与清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等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成立效率源、四川九阵科技、四川三富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内江巨星水暖气五金器材厂成立磁性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四川三塔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成立生活垃圾分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市中区专家大院,聘请了博士后杨红业和荷兰MIKCAL等60名专家为区科技特派员;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家;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在德福隆建立全区首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博士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联合在公司建立“全国养殖(种植)能人培训基地”,现有10名博士生在此实习……这些平台和载体为引进人才智力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目前,市中区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不断壮大、专业门类不断齐全、能力素质持续提升的人才大军,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的人才“孵化器”。

不拘一格聚英才,千帆驱动破巨浪。转型升级中的市中区,正在拔锚起航,而济济人才,正如片片风帆,在创新工作这一“东风”的劲吹下,“人才中区”承载着54万人民的期望与重托,正在扬帆远航!

新闻推荐

扶贫对象差异化、帮扶时间差异化、帮扶资金差异化……松潘县脱贫攻坚闯出“新路子”

今年以来,松潘县在推进***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闯出了一条扶贫对象差异化、帮扶时间差异化、帮扶资金差异化、帮扶力量差异化、帮扶措施差异化的差异化扶持,同步脱贫奔小康的***新路...

松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松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