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圆桌继续加大力度发展民族卫生事业主持人本报记者

四川日报 2012-11-02 17:33 大字

[民生·圆桌 ]

继续加大力度发展民族卫生事业

主持人本报记者 石小宏嘉 宾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 邹兵松潘县牧场村村民 夏刚

记者:近五年,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邹兵: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卫生部门也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些年来,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对口支援、医院建设、地方病防治、民族医药保护等各方面都下了大力,有效地推进了少数民族卫生事业发展。尤其是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后,民族地区卫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仅一年时间,就通过激励计划、引进计划、学历教育计划等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了10.8%,又整合中央和省财政资金6.65亿元,比去年增加1.25亿元,下达1248个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项目,为民族地区配置巡回医疗车32辆,在少数民族地区启动多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使每个村卫生室都能配上电脑。在公共卫生方面,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以上,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持续下降,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等主要居民健康指标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要使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进一步缩短与内地的差距,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夏刚:我的父母都是大骨节病患者,自开展了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后,我们一家6口与村里其他人一起,搬到了具有我们藏区特色的新安置点,每月还有医生来给我的父母免费检查身体。现在,我们一家除了放牧外,还要种粮食、做旅游,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这比起搬迁前整整多了3万元。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希望今后能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卫生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新农合送来新希望

幸福镜头:

小超活泼可爱,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白血病患儿

幸福感言:

“治疗费用大头由国家承担,没有新农合就没有我家的今天。”

[民生·见证 ]

□本报记者 石小宏

10月29日一大早,14岁小超(化名)背着书包去上学,开始了他一天的快乐生活。眼前的小超活泼可爱,谁也不会想到,他是一个白血病患儿。

小超的家在仁寿县慈航镇永庆村7组,2010年10月,小超身体突然出现了诸多不适,一会鼻子流血不止,一会全身无力,一会发低烧……母亲徐淑英立即把儿子送到镇卫生院检查,发现白细胞高出正常值几倍,到华西第二医院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医生告诉徐淑英,这个病的治疗费用大约需要几十万,这对于徐淑英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一边是深爱着的儿子,一边是无法承受的医疗费用,两难选择让徐淑英苦不堪言。“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不能睡觉,说什么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治疗,哪怕全家人一起去讨口。”徐淑英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而这已经是徐淑英第二次遭受类似打击。10年前,徐淑英的老公时常胸痛,检查后发现患有肺癌,由于当时没有实行新农合制度,看病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掏腰包,面对巨大的医疗费用,一家人只好放弃了治疗。

为了给孩子治病,徐淑英开始四处借钱,正好这时,2011年初新农合对特殊疾病的补偿政策出台,政策规定凡是患有白血病、先心病等重大疾病的儿童,可以在新农合给予高比例补偿。

新政策的出台,让徐淑英看到了希望。从2010年儿子查出患有白血病开始治疗,到2012年初,小超的治疗费共花去了91361.8元,按照新政策规定,新农合的补偿加上省红十字会的资助,徐淑英共得到了75952元的补偿,“治疗费用的大头都由国家承担了,没有新农合就没有我家的今天。”徐淑英动情地说。

徐淑英告诉记者,现在小超每两个月就要去华西第二医院进行定期检查和治疗,平常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们还会来给小超检查。卫生院院长辜海军告诉记者,“现在平常镇有两位患白血病的孩子,他们都是新农合特殊政策的受益者。”

新闻推荐

松潘420亩薰衣草绽放

7月,在海拔3000米的松潘县川主寺镇,420亩薰衣草绽放。美丽的景色,给九环线增添一道景观,引来不少游客拍照留影。随着薰衣草在高海拔地区的试种成功,松潘县将依托相关企业,将薰衣草深加工成精油、香包等...

松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松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