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
这是一个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作的时代,许多能工巧匠、手工艺人和他们的技艺正在逐渐被取代,直至消亡……
但总有了不起的匠人试图找回并留住这些正在流逝的手艺,用“匠心”给传统的手工赋予新的灵魂。
■王燕郎尕龙珠 记者 哈斯满 秦远俊
在藏区,要找一件装饰精美的物件并不难。
寺庙建筑群金碧辉煌的金顶、飞禽走兽,百姓生活中使用的、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腰间挂的、家中摆设、房屋装饰等等,每一件都与工艺制作紧密相关,纯手工艺术品就像血肉一样成为了每个藏族人身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叮当”的敲打声中,记者走进了这间藏族银饰匠人的日常劳作室,试图从中感受当代人心灵深处已缺失的那份自然。
在若尔盖县红星镇郎木寺一个不大的楼房内,从晨曦到夜幕,清脆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在这里,来自当地的银匠们正在制作本寺的银佛塔。今年,郎木寺需要打造一个纯手工佛塔,寺院里的阿克银巴便找到了红星镇的俄尖夺机和其他几位银匠。
俄尖夺机是这个制作团队的领队,也是红星镇本地银匠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十二岁学艺,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据他介绍,藏式银饰制作工艺主要有铸炼、擂打、编结、拉丝、镶锻、刻花、雕纹等技法,图案多是以龙凤、花鸟等动植物构成;而钳工、小铁锤、模具、拉丝板、夹具,这些都是手工打造银制品的匠人们赖以谋生的工具。
每一件令人瞩目的成品,都经过了匠人的千锤百炼;每一道简单的工序,都会反复来回制作。匠人的反复打磨,让一块块不起眼的白银逐渐变形,再经过他们的巧手,才能形成精湛的饰品。
“银饰制作工艺虽然是一个手工活,但更注重的是动脑。”老人说话的时候眼睛闪着光,很精神,在他看来,手工制作银饰不仅费时,更费心,“相比之下,那些擅于观察生活的匠人,制作出的工艺品也更和谐自然。”
据俄尖夺机介绍,整个银饰制作过程无图可循,需要银匠们凭借对祖先、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创作,从而使整个加工过程一气呵成。
“手工艺品跟工厂流水线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情感和思考的注入,要做到‘心中有图\’必然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尽管红星镇这几位银匠都有家传的绝活,可惜家族后辈们并不愿意接过担子,他们更向往不一样的生活,而不是整日与器物打造做伴儿。
以前,红星镇从事金银器物打造的有二十几户人家,现如今仅剩九户。祖传手艺濒临失传,对此,俄尖夺机也很苦闷,仿佛再也看不到这份手艺的出路……幸运的是,若尔盖旅游业逐渐兴盛起来,受民族风情旅游热潮的影响,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也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银器制作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具和手艺,融汇了我们的习俗礼仪,可以传承、可以创新,就是不能断了这门手艺,毕竟它是我们的文化和根!”手工银器市场的转暖让匠人们重新拾起了希望,他们试着借助旅游把藏族传统银饰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俄尖夺机开始在传统银匠铺的技巧和平台上加以创新,琢磨做出更多的模具,把银饰做得更加精美细致,让老百姓重新欣赏并使用到银匠铺生产的新产品,还在材料、技术、品种上不断地加以探索和研发,创作出更多人喜欢的作品,把自家的银匠技艺延续下去。
了不起的匠人,在喧嚣中修行!
每一声“叮当”敲打都有新的感悟和升华;每一锤的起落都在内心产生力量和灵感。
新闻推荐
■陈昆6月初夏,若尔盖县雨后放晴。阿西茸乡甲尼村的优措趁着好天气在新建的卫生间里洗着衣服。“可以洗衣服、洗澡,我很喜欢。”优措对宽敞的卫生间很满意。甲尼村村党支部书记阿叁介绍,优措家的新...
若尔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若尔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