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情援藏 爱洒高原

德阳晚报 2016-07-20 23:04 大字

德阳正积极推动若尔盖县花湖景区创国家4A景区。

德阳援建的阿坝县莲宝叶则景区。

德阳援建的阿坝县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

德阳市范天勇援藏医疗队巡诊义诊。

德阿大桥。

德阿幼儿园的藏族儿童表演舞蹈。

对口支援阿坝州阿坝县和若尔盖县,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德阳市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自2012年以来,德阳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秉承“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宗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民生改善为重点,以产业促进为依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德阳特色”的援藏路径,为受援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理念上,德阳市明确提出“真情援建、科学援建、务实援建”的理念和“六个结合”的援藏工作总思路,即: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注重规划引领;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发展”与“富民”相结合;坚持“德阳经验”与“藏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支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方法上,积极探索多元化援藏工作渠道,注重把藏区的政策、资源优势同德阳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结合起来,由单一的干部援藏、项目援藏,发展为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以及先进观念、科学规划、先进管理等综合援藏。机制上,着眼长期共赢、长远发展、长效惠民、长久交融,构建了合作型援藏、市场化“造血”、长效化增收以及汉藏交流融合等机制。

按照《德阳市对口支援阿坝县若尔盖县五年实施规划(2012-2016)》,德阳市在阿坝县共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智力援建4类2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602亿元,其中德阳投入援建资金1亿元,目前,20个援建项目已全面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德阳援建若尔盖五年规划项目共21个,涵盖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产业升级、加强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四大类,援建资金1亿元,撬动投资4.23亿元,现已竣工投用项目20个,完成投资3.65亿元,在建花湖创4A级景区项目正按进度稳步推进,实现了五年规划四年基本完成。

A “造血式” 援建样本

“以前挣钱门路少,增收难,一年的收入还不够花销,示范园建成后,我们田地里种出的蔬菜、菌类和金子一样值钱。”“去年,这个基地出产的有机豌豆尖打‘飞的\’到了北京、上海、台湾的餐桌上,最高卖到了60元一斤。”……在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里,老百姓总是津津乐道这样的话题。

按照“援建促发展、发展促稳定、稳定保发展”的工作思路,德阳在对口支援阿坝县工作中,以打造“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为突破口,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带到了阿坝。通过农业部门考察对接,省、市专家实地调研,德阳市与阿坝县达成共识——德阳拿出援建项目资金600万元,配套阿坝县涉农资金200万元,联合成立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业主+农户”的模式,打造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等多功能综合体,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供应基地”。

经过近年发展,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规模从2000亩扩大到4.5万亩,建成了科研培训基地、规模种植基地、万亩草种基地、露地有机蔬菜基地、中低温食用菌基地等,园区无公害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台湾、新加坡等地,亩产值比以前种植青稞翻了15倍以上,年产值已达1.6亿元;每年引导入园务工农牧民16万人次以上,实现工资性收入1800余万元,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300余元。同时,为凸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德阳积极牵线搭桥,促成阿坝县天赐阳光色素加工厂顺利投产,成为川西北高原上首个天然色素加工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上万亩,年加工天然色素200余吨,预计实现年产值1.2亿元。

畜牧业发展方面,德阳市投资300万元援建的阿坝县首家现代牦牛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已投入运营,年销售耗牛1200余头,为牧民群众创收超120万元,带动周边牧户864户,每户每年增收1388元,调整优化了畜牧业结构,适应了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援建扶持的贾洛乡、贾柯河牧场等3个专业合作社建成并发挥作用,带动当地284户牧民走上了合作经营之路。

旅游产业是藏区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德阳产业援助的一项重点。五年时间,德阳市仅在若尔盖县就投入旅游建设资金3978万元,占援建若尔盖县资金总额的40%,全力打造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完善了旅游栈道、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川西北高原藏区第一个高标准国家4A级风景区,目前正积极推动花湖景区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工作。实施“旅游富民”工程,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努力盘活若尔盖县唐克镇嘎尔玛村、逻花村牧民闲置房屋;建成唐克镇客运中心,旅游旺季游客吞吐量峰值达1万余人次。2015年,若尔盖县接待游客达197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8.9亿元增至14亿元,旅游收入增速走在全州前列。

B 民生为本托起 百姓幸福生活

德阳援藏工作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先、基层为重,优先实施农牧民急盼解决的项目,切实做到资金提前安排、项目提前实施、群众提前受益,让藏区广大农牧民群众拥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获得感。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德阳将实施“达扎寺镇供水工程”作为援建若尔盖的头号民生工程,从距离县城34.5公里外的姜冬村引水入城,该县县城及周边1.6万名群众在建县60年来,首次喝上了来自海拔3500米以上的放心水。帮助解决农牧民安全出行,实施嫩哇至辖曼桥梁工程,打破若尔盖县境内黑河近40公里没有桥梁,两岸居民依靠毛绳滑行渡河的历史,消除了黑河两岸近8000农牧民群众涉水趟河的安全隐患。帮助城区提档升级,在阿坝县实施德阿大桥、老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城区光明工程等工程,实现新老城区功能互补,为加快该县南岸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

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建成阿坝县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德阿幼儿园等项目,解决了阿坝县城区及周边群众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结束了阿坝县无寄宿制高完中的历史;创新开办童馨朵儿艺校,依托“援藏教师+德阳艺术专家”教学,填补藏区艺术教学短板。完成阿坝县藏医院升级改造,建成以康复治疗为民族特色、中藏西医共同发展的民族特色综合医院,改造后服务农牧民群众人数增长8倍以上;建设若尔盖县医院急救中心,帮助提升县域应急医疗救助能力;通过远程诊断项目,促进边远牧区一小时医疗圈的形成。组建“范天勇援藏医疗队”,持续开展“关爱妇女健康,德阳援阿义诊”等各类义诊巡诊活动,五年累计免费诊治病人30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0余万元;开展“千名干部职工免费体检”等规模体检普查普治活动,体检覆盖率达100%。

扎实推进***。实施贫困户首扶工程,通过帮助贫困户维修房屋等基础设施,发展牲畜、蔬菜等种养殖业,打造家庭旅馆、藏式特色接待等副业等方式,帮助解决了5500户贫困农牧民生活困难和生产发展问题。实施牲畜暖棚项目,援助800户生产生活较为困难的农牧民群众修建牲畜棚圈、暖棚及贮草房共计8.8万平方米,五年来,牲畜越冬死亡率降低至10%,帮助农牧民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开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在阿坝县麦昆乡沃朗村推广双孢菇种植25600平方米,实现双孢菇产量30余吨,产值36万元,为全村增加集体收入24万元。

C 留下一支 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

自对口援建工作启动后,德阳市结合援建项目、受援县急需或紧缺的干部人才状况,从全市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递进培养班干部中选派两批160名干部人才到阿坝县、若尔盖县开展援建工作,其中,教育、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近60%。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参与藏区工作,将德阳市好的经验、思想和做法带到受援县,努力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受援县干部群众素质明显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阳市创新党政干部培训模式,将受援县挂职干部、遴选优秀干部等纳入培训对象,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分段、分地进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针对性制定扶贫攻坚等课题,通过专家教授“派进去”、藏区干部“请出来”,着力提升藏区干部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创新设立“德阿讲堂”,分设党政篇、卫生篇、教育篇举办讲座50余场,并采取电视授课、发放视频光盘、走基层巡讲等创新形式,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以园区为培训学校,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扎根本土本乡的“土秀才”、“土专家”;针对社会无业青年和就业困难群众开展烹饪、摩汽维修、旅游接待等就业培训。五年来,德阳市共在藏区开展各类培训254期,培训藏区干部群众12000余人次。

同时,两地双向互动交流不断。教育领域,五年来,德阳市支持阿坝县、若尔盖县两县50名学校教育管理干部到德阳市县(市、区)挂职培训1个月,支持100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德阳市进行短期培训,邀请藏区教育干部人才到德阳市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教研会,并选派40余名优秀教师、管理干部到阿坝县、若尔盖县支教。卫生领域,免费接收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共计50余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德阳市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进修学习,选派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对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县级医疗机构驻点进行技术支援,帮助开展适宜的新技术、新项目,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此外,在旅游、农业、住建、工商、国土等领域开展人才互动交流。

德阳正积极推动若尔盖县花湖景区创国家4A景区。

德阳援建的阿坝县莲宝叶则景区。

德阳援建的阿坝县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

德阳市范天勇援藏医疗队巡诊义诊。

德阿大桥。

德阿幼儿园的藏族儿童表演舞蹈。

对口支援阿坝州阿坝县和若尔盖县,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德阳市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自2012年以来,德阳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始终秉承“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宗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民生改善为重点,以产业促进为依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德阳特色”的援藏路径,为受援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理念上,德阳市明确提出“真情援建、科学援建、务实援建”的理念和“六个结合”的援藏工作总思路,即: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注重规划引领;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发展”与“富民”相结合;坚持“德阳经验”与“藏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支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方法上,积极探索多元化援藏工作渠道,注重把藏区的政策、资源优势同德阳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结合起来,由单一的干部援藏、项目援藏,发展为产业援藏、智力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以及先进观念、科学规划、先进管理等综合援藏。机制上,着眼长期共赢、长远发展、长效惠民、长久交融,构建了合作型援藏、市场化“造血”、长效化增收以及汉藏交流融合等机制。

按照《德阳市对口支援阿坝县若尔盖县五年实施规划(2012-2016)》,德阳市在阿坝县共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智力援建4类2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602亿元,其中德阳投入援建资金1亿元,目前,20个援建项目已全面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德阳援建若尔盖五年规划项目共21个,涵盖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产业升级、加强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四大类,援建资金1亿元,撬动投资4.23亿元,现已竣工投用项目20个,完成投资3.65亿元,在建花湖创4A级景区项目正按进度稳步推进,实现了五年规划四年基本完成。

A “造血式” 援建样本

“以前挣钱门路少,增收难,一年的收入还不够花销,示范园建成后,我们田地里种出的蔬菜、菌类和金子一样值钱。”“去年,这个基地出产的有机豌豆尖打‘飞的\’到了北京、上海、台湾的餐桌上,最高卖到了60元一斤。”……在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里,老百姓总是津津乐道这样的话题。

按照“援建促发展、发展促稳定、稳定保发展”的工作思路,德阳在对口支援阿坝县工作中,以打造“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为突破口,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带到了阿坝。通过农业部门考察对接,省、市专家实地调研,德阳市与阿坝县达成共识——德阳拿出援建项目资金600万元,配套阿坝县涉农资金200万元,联合成立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业主+农户”的模式,打造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等多功能综合体,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供应基地”。

经过近年发展,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规模从2000亩扩大到4.5万亩,建成了科研培训基地、规模种植基地、万亩草种基地、露地有机蔬菜基地、中低温食用菌基地等,园区无公害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台湾、新加坡等地,亩产值比以前种植青稞翻了15倍以上,年产值已达1.6亿元;每年引导入园务工农牧民16万人次以上,实现工资性收入1800余万元,为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300余元。同时,为凸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德阳积极牵线搭桥,促成阿坝县天赐阳光色素加工厂顺利投产,成为川西北高原上首个天然色素加工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上万亩,年加工天然色素200余吨,预计实现年产值1.2亿元。

畜牧业发展方面,德阳市投资300万元援建的阿坝县首家现代牦牛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已投入运营,年销售耗牛1200余头,为牧民群众创收超120万元,带动周边牧户864户,每户每年增收1388元,调整优化了畜牧业结构,适应了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援建扶持的贾洛乡、贾柯河牧场等3个专业合作社建成并发挥作用,带动当地284户牧民走上了合作经营之路。

旅游产业是藏区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德阳产业援助的一项重点。五年时间,德阳市仅在若尔盖县就投入旅游建设资金3978万元,占援建若尔盖县资金总额的40%,全力打造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完善了旅游栈道、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川西北高原藏区第一个高标准国家4A级风景区,目前正积极推动花湖景区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工作。实施“旅游富民”工程,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努力盘活若尔盖县唐克镇嘎尔玛村、逻花村牧民闲置房屋;建成唐克镇客运中心,旅游旺季游客吞吐量峰值达1万余人次。2015年,若尔盖县接待游客达197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8.9亿元增至14亿元,旅游收入增速走在全州前列。

B 民生为本托起 百姓幸福生活

德阳援藏工作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先、基层为重,优先实施农牧民急盼解决的项目,切实做到资金提前安排、项目提前实施、群众提前受益,让藏区广大农牧民群众拥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获得感。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德阳将实施“达扎寺镇供水工程”作为援建若尔盖的头号民生工程,从距离县城34.5公里外的姜冬村引水入城,该县县城及周边1.6万名群众在建县60年来,首次喝上了来自海拔3500米以上的放心水。帮助解决农牧民安全出行,实施嫩哇至辖曼桥梁工程,打破若尔盖县境内黑河近40公里没有桥梁,两岸居民依靠毛绳滑行渡河的历史,消除了黑河两岸近8000农牧民群众涉水趟河的安全隐患。帮助城区提档升级,在阿坝县实施德阿大桥、老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城区光明工程等工程,实现新老城区功能互补,为加快该县南岸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

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建成阿坝县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德阿幼儿园等项目,解决了阿坝县城区及周边群众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结束了阿坝县无寄宿制高完中的历史;创新开办童馨朵儿艺校,依托“援藏教师+德阳艺术专家”教学,填补藏区艺术教学短板。完成阿坝县藏医院升级改造,建成以康复治疗为民族特色、中藏西医共同发展的民族特色综合医院,改造后服务农牧民群众人数增长8倍以上;建设若尔盖县医院急救中心,帮助提升县域应急医疗救助能力;通过远程诊断项目,促进边远牧区一小时医疗圈的形成。组建“范天勇援藏医疗队”,持续开展“关爱妇女健康,德阳援阿义诊”等各类义诊巡诊活动,五年累计免费诊治病人30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0余万元;开展“千名干部职工免费体检”等规模体检普查普治活动,体检覆盖率达100%。

扎实推进***。实施贫困户首扶工程,通过帮助贫困户维修房屋等基础设施,发展牲畜、蔬菜等种养殖业,打造家庭旅馆、藏式特色接待等副业等方式,帮助解决了5500户贫困农牧民生活困难和生产发展问题。实施牲畜暖棚项目,援助800户生产生活较为困难的农牧民群众修建牲畜棚圈、暖棚及贮草房共计8.8万平方米,五年来,牲畜越冬死亡率降低至10%,帮助农牧民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开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在阿坝县麦昆乡沃朗村推广双孢菇种植25600平方米,实现双孢菇产量30余吨,产值36万元,为全村增加集体收入24万元。

C 留下一支 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

自对口援建工作启动后,德阳市结合援建项目、受援县急需或紧缺的干部人才状况,从全市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递进培养班干部中选派两批160名干部人才到阿坝县、若尔盖县开展援建工作,其中,教育、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近60%。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参与藏区工作,将德阳市好的经验、思想和做法带到受援县,努力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动受援县干部群众素质明显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阳市创新党政干部培训模式,将受援县挂职干部、遴选优秀干部等纳入培训对象,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分段、分地进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针对性制定扶贫攻坚等课题,通过专家教授“派进去”、藏区干部“请出来”,着力提升藏区干部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创新设立“德阿讲堂”,分设党政篇、卫生篇、教育篇举办讲座50余场,并采取电视授课、发放视频光盘、走基层巡讲等创新形式,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以园区为培训学校,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扎根本土本乡的“土秀才”、“土专家”;针对社会无业青年和就业困难群众开展烹饪、摩汽维修、旅游接待等就业培训。五年来,德阳市共在藏区开展各类培训254期,培训藏区干部群众12000余人次。

同时,两地双向互动交流不断。教育领域,五年来,德阳市支持阿坝县、若尔盖县两县50名学校教育管理干部到德阳市县(市、区)挂职培训1个月,支持100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德阳市进行短期培训,邀请藏区教育干部人才到德阳市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教研会,并选派40余名优秀教师、管理干部到阿坝县、若尔盖县支教。卫生领域,免费接收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共计50余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德阳市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进修学习,选派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对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县级医疗机构驻点进行技术支援,帮助开展适宜的新技术、新项目,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此外,在旅游、农业、住建、工商、国土等领域开展人才互动交流。

新闻推荐

市发改委赴阿坝州 调查研究支援规划编制工作

(黄钢记者张进才)日前,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庆龙,副主任蔡林,副主任杨锋等和省经济信息中心的专家学者一行,专程赴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调查研究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情况和对接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及各...

若尔盖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若尔盖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