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凡人善举 感动东区

攀枝花日报 2015-08-13 20:25 大字

陈红,42岁,中共党员,东区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先后荣获全省“一等功公务员”、“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宋艳华,45岁,攀枝花市宋艳华餐厅董事长,企业曾荣获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店”、攀枝花市“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廖清平,50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教师,荣获“攀枝花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王明珍,40岁,东区密地街道宝石社区居民。闫雪华,32岁,东区南山街道春江路社区居民。刘红斌,44岁,东区志愿者协会理事长、秘书长。常星王占钢常星,32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医生;王占钢,52岁,原十九冶三公司职工;刘乔生,36岁,长江造林局职工,三人荣获攀枝花市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刘乔生吴正基,66岁,攀钢退休职工。先后荣获全省后勤先进工作者、渡口市劳动模范、向阳村街道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第三届“感动东区”人物先进事迹展示   

前 言

道德是城市的文化内涵,模范是城市的精神坐标。为大力推进东区公民道德建设,唱响好人赞歌,自去年12月以来,东区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启动了第三届“感动东区”人物评选活动。经过全区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广泛推举、组委会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在132名候选人中评选出7名感动东区人物、1个感动东区人物群体。

这些“感动东区”人物中,有孝老爱亲的楷模,有诚实守信的标兵,有敬业奉献的典型,有助人为乐的榜样,有见义勇为的英雄,他们身上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结了当今时代的核心价值,展示了东区人良好的道德风范。

涓涓细流,汇聚道德长河。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感动东区”人物的脚步,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共同续写东区明天的感动!

有一种笑容像阳光一样永远灿烂;有一种笑容如春风般轻柔温暖;有一种笑容像绽放的花儿一样,让人无比留恋。在东区政务中心公安服务窗口就有这样一张笑脸,她深深地烙印在群众心里,被喻为“绽放在窗口的最美警花”,她就是东区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全国公安爱民模范陈红。

怀着一颗真心,真情为民。2005年,陈红从弄弄坪分局调到炳草岗派出所从事户籍民警工作,从那时起,她心里就一直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让所有来办事的百姓都顺利、满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该怎样为老百姓服务,履行好户籍民警的神圣职责呢?这年5月的一天,酷暑难当,炳草岗派出所小小的户籍室外排满了前来办事的群众。因为室内空调坏了,埋头工作的陈红热得满头大汗。一位70多岁的老人前来为生病的儿子办理职业状况证明,陈红多方打电话核实情况,笑容满面为老人的儿子办好证件时,老人非常感激。第二天一早,老人把家里的台式电扇拿到了陈红的办公室,对陈红说:“姑娘,我把家里的电扇给你用,等你的空调修好后再还我。”陈红被老人深深感动了。从此,她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工作原则:咨询事项件件答清,操作办理迅速有序,面带微笑快乐服务,一句问候体现素质,一次办理全部完毕。多年来,她每天认真地为每一位群众服务,耐心地向办理入户的群众讲解所需证明材料,不让群众跑冤枉路。对需要审批的户口做到材料不积压、不拖拉,尽快上报。她总是用平静的语气、耐心的态度,温馨的笑容消除群众的误解,最大限度的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十年来,紧张忙碌,马不停蹄,一直是陈红工作的常态。群众怀着希望来,带着满意走,也是她工作的写照。2012年,是居民二代身份证更换集中期,日办证量达200多人,除此之外,每天办理户口关系、咨询户籍政策的人员也非常多。为了减少群众等候时间,她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为了不让群众多跑路,她经常延迟下班时间。半年时间,陈红为辖区群众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十余万张。因为长期久坐,工作劳累,她的脊椎出现了增生现象,有时痛的连动都动不了,但陈红却从未休过病假,从未耽误群众办事。

2013年4月,东区分局户籍窗口入驻市政务中心,陈红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治安大队副大队长,负责东区户籍管理和身份证办理工作,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她身先士卒,带领工作人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微笑面对每一位群众。有时遇到老人或是学生办理临时身份证未带钱时,她总是自己垫钱为其办理证照。

立警为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户籍室又是派出所的“窗口”,户籍民警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着整个公安机关形象。户籍工作平凡,却掌管着几万人的户口,涉及到孩子升学、就业、社保等方方面面。在一些群众的眼里,这种权力很大,甚至还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不送礼办不成事,特别是有些为了个人利益,急于要求转户、入户的人,总是千方百计托关系、请客送礼。陈红在工作中坚决做到“四不”: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接受的宴请坚决不吃,不该接受的礼品坚决不拿,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近年来,陈红在办理各种户口事宜中,有给她送钱的,有给她送礼品的,有请她出去吃饭的,但陈红从未接受过。她先后拒收礼品、礼金价值8000余元,拒吃请50余次,因为她认为:“谁拿了群众一分钱,谁就不值一分钱。”

寒来暑往,在平凡的户籍民警岗位上,陈红用微笑架起了与辖区群众和谐沟通的桥梁,用一腔真情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她像绽放在户籍窗口上的一朵最美警花,带给了人们春天般的温暖。陈红先后荣获了全省“一等功公务员”、“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

因为诚信,他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食店发展成为攀枝花第一家拥有注册商标权、第一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餐饮企业;因为诚信,他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个拥有近100名员工、年营业额达1000万余元的企业董事长。他就是宋艳华,在大浪淘沙的攀枝花餐饮界,宋艳华和他的餐厅用诚信抒写了企业发展篇章,擦亮了“宋艳华餐厅”这块金字招牌。

舌尖安全最关情

1983年,14岁的宋艳华从老家新津来到盐边投奔亲戚,在一家盐边菜馆帮厨,渐渐地爱上了餐饮这一行,也喜欢上了盐边菜。1994年,经过11年的拜师学艺,他在渔门镇创办了以品盐边自然风味菜为主的“小宋餐馆”,后更名为“宋艳华餐厅”,并于2000年进驻炳草岗,从此,“把盐边菜做成一张本土餐饮名片”成为他人生的信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宋艳华把“踏实做菜,诚实做人”作为立店兴业之本,严把食材选购、加工关。为保证原材料新鲜、货真价实,他走遍了盐边的山山水水,从盐边砣砣鸡、豆笙、油底肉到凉拌石花菜、泡菜鱼等每一道盐边代表菜品都确定了固定的供货商,对采购回店的食材做到了专人验收,货号清楚。为让顾客吃得安全放心,宋艳华对每一道菜品的工序都亲自监督指导,他常说:“端上桌子的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餐饮人的良心。”2008年,他投资50万元率先在攀枝花餐饮业推出了“阳光厨房”行动,在餐厅和厨房内安装了36个摄像头,让顾客在用餐时能够通过餐厅电子屏幕全程观看每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而且每桌菜单24小时内留有菜品备样,随时接受检查监督。14年来,宋艳华餐厅从未发生过一例12315投诉。

一诺千金诚可贵

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20多年来,宋艳华无论是对顾客还是供货商始终以诚待之,以信取人。面对市场,他宁愿自己吃亏,也要信守商业承诺。去年,餐厅与盐边几家供货商签订了购买盐菜意向性协议,商定价格每斤5.5元,但今年盐菜价格受市场影响,市价只有每斤4元,宋艳华明知自己吃亏,仍然按约定价格将3吨多盐菜全部购买。在购买食材蜂蛹时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去年他与凉山一家供货商签订了购买蜂蛹协议,价格约定为每斤87元,但今年蜂蛹市场行情看涨,每斤涨到113元。已付了定金的宋艳华完全可以按合同执行,但他替客户着想,反而按市场价购买了客户1000多斤蜂蛹。因为他的诚信,宋艳华餐厅赢得了一批铁杆客户。宋艳华的言传身教也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诚实守信已深深融入到了企业的血液中,服务员捡到客人东西必定归还。2011年4月15日,服务员捡到手机一部;2013年3月28日,捡到笔记本电脑一台;6月18日捡到黑色男士挎包一个,内有现金3万元……在宋艳华餐厅的小档案柜里,保存着厚厚的一叠“失物招领表”。正因为有宋艳华这样一支诚信团队,无论旺季淡季,宋艳华餐厅总是顾客盈门,企业效益蒸蒸日上,盐边菜也由当初的砣砣鸡、泡菜鱼等20余道基础菜品发展到上百道,如今已成系列开发,吸引着许许多多南来北往的客人。

致富不忘乡亲,成功不忘社会责任。从2007年开始,宋艳华组织餐厅员工积极开展社区义务清扫、社会捐赠活动。近几年,他先后向社会捐款40余万元,常年资助望江街社区四位老人,每年上缴国家税收70多万元。企业先后荣获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店”、“四川特色餐饮名店”、“攀西特色美食十佳品牌店”、“攀枝花创卫先锋”等荣誉称号。

学生眼中,他是好老师;父母眼中,他是好儿子;妻子眼中,他是好丈夫。对教育事业,他倾注全部热情;对父母,他始终牢记“百善孝为先”;对患病的妻子,他细心照顾,患难之中见真情。

他就是“校园好人”——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的一名普通党员教师廖清平。

有一种爱叫坚守——矢志不渝

廖清平老师1987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物理系,同年在攀矿二中参加教育工作,1995年调入攀矿一中,即现在的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任高中物理教师。

二十八年扎根教育,默默奉献;二十八年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二十八年矢志坚守,秋实万石。

廖清平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对待学生宽厚情真。他认为,教师应该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的良知和责任,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他任班主任期间,有一个盐边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想退学。得知这一情况后,他坐了近百公里的汽车,走了好几里的山路赶到学生家中,向学生的父母了解情况,耐心交流。针对这个学生家里的困难,他尽其所能地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最后,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院校。

廖清平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无限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灵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他曾教过这样一个后进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学习动力和毅力。但是,该生对物理学科很有兴趣,动手能力很强。廖老师没有放弃他,与他结成了帮教对子,从强化学科兴趣入手,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他还让这名学生做老师实验教学的“小助手”,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能力。如今这名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骨干,代表攀钢参加冶金系统的技能大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个教师能让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这样的教育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他潜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被评为“攀枝花市骨干教师”,多次荣获教学一、二、三等功、“优秀班主任”称号。

有一种爱叫承诺——无怨无悔

来自四川营山县的廖清平老师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从小就深知父母的不易,求索的艰辛。作为家中长子,参加工作后他就这样告慰父母:“你们放心,今后儿子养你们。”

一句承诺,需要用时间证明,用行动证明。

在工作稳定,有了新分配的住房以后,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父母接来攀枝花居住。由于不适应攀枝花的生活,他的父母又回到了老家,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为父母买了一套老家县城的住房,希望年迈的父母能有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条件。

逢年过节,都要给父母汇款,不管多少,是为了尽儿子的孝道。只要有时间,就要给父母打个电话,不论长短,是忘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年的暑假,一定要带着妻儿回家看看,全家人相聚,家长里短,其乐融融。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句郑重的承诺,彰显着人间真情,人间至爱。

有一种爱叫相伴——不离不弃

廖清平工作认真负责,事业有成。他的妻子美丽、贤惠,儿子,聪明、可爱,一家人幸福美满。

然而,不幸降临了。

1997年,他的妻子患上了偏执型精神病,被送往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妻子病情稳定之后,他就将妻子接回家中,一个人承担起照料患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的重任。

在妻子患病的头几年,不吃口服药,只好买长效的进口针药。请医生来家里扎针费用较高,他慢慢学会了帮妻子打针,帮妻子熬药。

妻子患病后的智力快速衰退,加之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已经不能做家务。他就天天买菜做饭,料理家务。

不知道有多少次,妻子趁他不注意离家出走。他一遍遍寻找,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太擅长体育运动的他,身体比较瘦弱。自从妻子患病后,只要有时间他就坚持体育锻炼。因为他知道,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照顾妻子和孩子。

而如山的父爱,让儿子的心里充满阳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向往,2009年他的儿子顺利考上了四川大学。

人们常说,相识易,相知难;同享荣华易,患难与共难。18年,他们这对患难夫妻不离不弃、相伴前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品德的力量,人性的光芒。

警花在窗口绽放

诚信照亮企业发展之路

爱的坚守

东区密地街道宝珠巷居民王明珍对遭遇车祸,导致严重脑损伤,类同植物人的男朋友曾明平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用爱唤醒了病榻上的曾明平,并让他站了起来。王明珍对爱情的坚守似一缕阳光,照进人们心田,温暖感动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相识相处中相爱

40岁的王明珍,10年前离异后从南充老家来攀打工,36岁的曾明平是仁和区金江镇人。2008年,王明珍和曾明平在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上班,相互认识,后来经同事撮合,成为“好友”。2010年,王明珍患心脏病,在医院进行了手术。其间,曾明平一有空就跑到医院,照顾王明珍起居,嘘寒问暖……曾明平的善良和体贴深深打动了王明珍。王明珍出院后,两人感情不断升温,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

王明珍比曾明平大4岁,且有婚史;而曾明平是大学生,学有专长,人也帅气,在一般人眼里两人并不般配。但曾明平并不在意,他对王明珍十分信任。从2010年起,曾明平从每月工资中除掉零花钱外全部交给王明珍打理。2013年5月,他们共同出资8万元,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准备结婚。两人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憧憬着幸福的未来。

车祸发生 女友悉心照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3年8月7日晚,曾明平骑摩托车下班回家时,与一辆轿车相撞,受重伤被送进了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噩耗突如其来,正在工作岗位忙乎的王明珍,赶紧赶到医院,看见血肉模糊的男朋友躺在重症监护室床上抽搐。医生告诉她,曾明平的脑血管破裂了,淤血导致运动和语言神经受损。经过3个月的手术抢救,虽保住了性命,但曾明平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智力严重下降,类同一岁小孩。看着心爱的恋人变成这个样子,王明珍的心都碎了,她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但她坚信凭着自己的一腔真爱,也许曾明平能挺过来。从此,王明珍辞掉了工作,把“家”搬到医院,一直守候在“准丈夫”病床前。每天,王明珍都趴在曾明平耳边呼唤他的名字,给他讲以前的事,讲曾明平熟悉的人。有一天,王明珍不经意发现曾明平的头朝自己转了一下,紧闭的眼睛张开了一道小缝,那一刻王明珍似乎看到了希望,感觉有了盼头。

曾明平手术后,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有时一天不便,有时一天几便,浑身散发着一股恶心的气味。王明珍一点儿都不嫌弃,默默收拾。三伏天为曾明平翻身、擦洗……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脖子往下流,王明珍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曾明平不能吃硬饭,都是稀饭或者干饭拌汤,一日三顿她换着样做……

为了让曾明平尽快好起来,没学过医的王明珍坚信,只要认真护理,曾明平会慢慢好起来。医生在给曾明平针灸治疗时,王明珍在一旁一边帮忙一边学习。医生走后,王明珍自己给曾明平按摩、试着针灸,一坚持就是一年多。她先在自己身上试针,找穴位、找经脉,由于扎错了穴位,弄坏了嗓子,至今说话声音嘶哑。身体的长期劳累和精神的痛苦,王明珍比过去消瘦了许多,人也憔悴苍老了,但她十分欣慰,因为她的男友一天天好起来了。如今,曾明平已能点头和下床挪着小步走动了,智力也在一天天恢复。

王明珍和曾明平虽没有结婚,但王明珍早已把曾明平视为丈夫。

对王明珍的行为,有人赞赏,也有人说她傻说她笨,又不是真正的夫妻,何必这样拖累自己,但她总是笑着说:“我走了,谁来照顾他?我怎么忍心丢下他?”王明珍觉得:爱一个人就应该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她期待着与曾明平重回爱的时光。

感动生命 心灵放歌

“孝老爱亲,为人之本。照顾母亲是我应尽的职责……”正是这个大爱、大孝的信念支撑,一个朴实无华的32岁女孩,在痛失父亲、母亲瘫痪、生活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坚持守候在母亲的身边不离不弃,20年如一日。

她就是南山街道春江路社区善良、孝顺的单身女孩——闫雪华。她孝敬母亲的事迹,传遍了春江路社区的大街小巷。

多灾多难的人生道路

闫雪华的父亲原是攀钢冶建公司的一名员工,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家庭主妇,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家庭生活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幸福温馨。可造化弄人,在1986年5月的一次检修事故中,闫雪华的父亲永远失去了双腿,从此便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给这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屋漏偏逢连夜雨,1994年10月的一天,闫雪华的母亲闫仕英在资阳老家被马踢中,因家庭贫困无钱医治而致瘫痪。噩梦继续蔓延,1998年3月父亲因脑溢血而永远的离开了他们,母亲也因瘫痪多年缺少活动而患上了类风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所有的痛苦、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几双柔弱的肩膀上。

家庭的变故,让闫雪华比起同龄孩子明显懂事和成熟,初中毕业后,她就一边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一边与姐姐们照顾着瘫痪的母亲。后来两个姐姐都出嫁有了自己的生活,弟弟闫据平也于2004年外出深圳打工,从那时起,闫雪华就成了照顾母亲的主心骨。

孝心不能等待

孝心不能等,为了不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2009年,闫雪华毅然辞去了工作,日夜守候在母亲的身旁。她给母亲张罗一日三餐,食物不仅要容易消化,还要营养。早餐如果做了稀饭馒头,午饭就做炒菜,晚饭就做抄手饺子,绝不重复。还要经常给母亲熬排骨汤、鱼汤。每顿饭做好后,闫雪华都要一口一口喂给母亲。但母亲由于久病在家,脾气也变得有些古怪,经常是一会儿说饭太烫,一会儿又说饭太冷,有时说太腻,有时又说太清淡,闫雪华总是那么理解妈妈,不厌其烦地用嘴唇试着饭,微笑着面对母亲,直到母亲高高兴兴吃饱肚子。闫雪华每天都是忙碌的,除了安排好母亲的一日三餐,她还坚持每天给母亲擦拭和按摩身体。在擦拭和按摩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因为她母亲的身体已经被病魔折磨得体无完肤,稍微用力过重,皮肤上就会出现一块淤血,用力太轻又达不到按摩的效果,每次按摩的时候闫雪华都要小心翼翼。为母亲洗澡更是一项技术活,在夏天闫雪华平均一星期要为母亲洗三次澡,水温要控制得当、水量要大小刚好、力度要轻重一致。洗完澡还要迅速为母亲身体保暖,以免她感冒着凉。晚上,她还特地设置了闹钟,放在床前,每晚定时起床三至五次查看母亲的状况,给她端茶送水,擦屎接尿。几年来,她从来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

辛苦倒算不了什么,最让闫雪华苦恼的还是经济上的窘迫。辞去了工作的闫雪华,自然没有了经济来源,每月靠父亲单位发放的1000元抚恤金、母亲660元的低保和社区60元的养老保险补贴,总共1720元。有时候姐弟们接济一点,仍然入不敷出,她捏紧每一分钱过日子。

对母亲的照顾,让闫雪华付出了很多。她曾经有个对象,但是为了照顾母亲,和男友分手了。母亲为此很内疚,但闫雪华很乐观,她选男朋友定下了一个原则:爱她就要对妈妈好。她相信一定有一个善良的小伙子会来到她身边。今年3月,70岁的母亲在她的怀抱里安详去世。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闫雪华20年对母亲的不离不弃,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她的孝心不仅温暖着身边的亲人,也深深感动着阳光花城的每一个人。

他是攀钢冷轧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也是攀枝花公益战线上一名资深志愿者。2003年至今,他累计志愿服务达5000多个小时,将自己的热情、精力和时间倾情奉献社会,让原本平凡的人生呈现出熠熠光彩。

情系志愿事业 组建志愿者协会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红斌参加了绿色骆驼公益协会组织的四川省若尔盖县辖曼乡草原上的义务植树活动。志愿者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的义务奉献精神,让他深受感动,也让他深深感到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回到攀枝花,他与几个朋友筹备组建起了东区志愿者协会。

协会刚成立时,刘红斌几乎每个周末都带着志愿者在中心广场开展宣传活动,倡导志愿精神,现场招募志愿者。当时,人们对志愿者不太了解,没有人咨询,更没人报名。灰心、失望、犹豫……各种悲观的情绪涌上志愿者们的心上。在他们招募志愿者过程中,当时中心广场正对面的泰隆商城总经理助理,在烈日下为他们送来了矿泉水,并且组织了几个员工来注册当志愿者。这份爱心,让他和志愿者们觉得工作有人认可,有人支持,让刘红斌坚定了信心。就这样,刘红斌带着协会,从初期的几个人到现在的上万人,从初期的发展难、项目少,到现在10余个国际国内公益项目对接,刘红斌带着志愿者们一步步前行。

拓展服务内容 引领志愿事业发展

世界银行资助的“矿工及矿工家属的生活现状改善项目”是刘红斌带领协会争取到的第一个项目。如何执行和管理项目是刘红斌和协会遇到的最大难题。于是刘红斌又积极申请了国家商务部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资助的“NGO组织能力建设项目”,得到了去北京参加能力建设培训的机会,这让刘红斌不仅懂得了“筹资与资源管理”、“如何申请和执行项目”等,顺利完成了世界银行资助的“矿工及矿工家属的生活现状改善项目”。

在随后的服务工作中,他带领志愿者协会组织成立了东区“快乐学校”志愿服务队、外来务工青年服务中心,积极对接国际志愿项目,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范围和内容,逐步规范了志愿服务项目和流程。在刘红斌的努力下,从2009年开始,协会成功申请了香港社区伙伴支持的“增强攀枝花消费者对农业实践与生态之间关系的理解、推动本地城乡互动”、“城市农耕及社区支持农业”和“盐边县和爱乡水资源保护”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0余万元,让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支持绿色生活的理念逐步融入村民和市民心中。

2014年初,刘红斌带领协会成立了外来务工青年服务中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咨询、爱心帮扶、婚恋交友等服务。2014年春节前,他带领53名志愿者,在攀枝花客运中心开展了“快乐回家·温情你我”春运志愿服务活动。七夕,他带领协会组织开展“七夕缘定今生”相亲联谊活动,吸引了来自各行业的150余名单身青年男女参与。中秋节前,他又组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茶话会,增加他们的城市融入感,让他们感受到了攀枝花的温暖。

无私无悔奉献 凝聚志愿者力量

从事志愿服务工作10余年来,刘红斌大部分休息时间在协会或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他觉得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家人。2005年,为了组织10月25日的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已经4个月没有回家看望父母的刘红斌,抽空赶回家中为60岁生日的母亲准备了生日晚餐后,只喝了一杯酒就匆忙离开了家。他的心里惦记着第二天的国际志愿者日活动。2007年,除夕之夜,刘红斌将妻子独自留在家中,组织志愿者为街头的露宿者送上食品和饮用水,送去了社会的温暖和问候。

一个人,脉动一群人。短短十年间,在他的影响下,东区志愿者协会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1000多人,一大批青年人加入到了他的志愿服务项目中,汇聚成了一张张东区名片,成为东区志愿服务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彩。东区志愿者协会先后荣获了“全国公益事业荣誉勋章”、“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集体”、“四川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四川雷锋式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他也被评为第五届四川省优秀青年志愿者。

奉献点亮青春行程

辞工侍母 情暖春江

一位志愿者的奉献之歌

走进东区向阳村街道朝阳下街38号,鲜红的“共产党员示范楼”标识牌映入眼帘,金黄色的党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它记录着朝阳社区党员志愿者吴正基的辛勤与奉献。

退伍不褪色 在单位讲贡献

1973年,吴正基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攀钢工作。不论是在攀钢运输部,还是在攀钢生活公司,他始终保持着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优良传统,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1980年吴正基在攀钢生活公司向阳房管所当了一名配管工,当时攀钢机关附近的公路边有个下水道,常常堵塞。8月的一天,这个下水道堵得特别厉害,浑浊的污水带着粪便直往上冒,淌在公路上臭气熏天,吴正基跳进齐腰深的污水里,弯着腰用钢管捅,但污泥、垃圾把窨井堵得死死的,怎么也捅不开。中午,房管所的职工都回家去了,吴正基又披上雨衣,拿着手电筒和自制的耙子,从公路外下水道的出口处爬了进去,从下往上掏,没掏通,下午他又第三次进去,维修班的同志在洞口为他“护驾”,当他用力掏出一个堵住水道的破筐时,“哗”的一声,气浪掀掉了他头上的雨帽,污水劈头盖脸从他身上涌过,把他的手电也冲掉了。吴正基这种不怕脏、不怕累、勇挑工作重担的精神在攀钢传为佳话。从1983年到2011年,他先后荣获了“渡口市劳动模范”等20多项荣誉称号,攀钢为他颁发了7枚金灿灿的奖章,每一个荣誉证书,每一枚奖章,都是他辛勤工作的见证。

退休不退岗 在社区作奉献

2000年,吴正基从攀钢预退了。清闲了一段时间后,他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当时朝阳社区正在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他就主动报名成了社区一名党员志愿者。没想到,这份没有报酬的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三个舞台,特别是当了楼院长后,更是干得有声有色,成了朝阳社区有名的热心人。

“党员志愿者,就是要让党徽在社区闪光”。作为一名军人,一名老党员,他把党员志愿者这份工作看得很重,52岁的他好像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一样。他重新背起工具箱,在社区走家串户。哪家水管坏了,只要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从不收一分钱。社区治安巡逻,他从不缺席,哪家住户有难处,他都主动帮忙,楼院里谁家缺东少西,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的身影深深印在社区群众心上。2011年11月下旬,家住向阳21栋一单元四栋的退休老工人许师傅突然得了重病,救护车在楼门口呜呜叫个不停,可病人迟迟送不下来,老吴着急了,噔、噔、噔冲上楼去,老许已说不出话来,吴正基把老许背起就走。未曾想到,70多岁的许师傅大小便失禁,在楼道上,屎尿拉了他一身。老吴顾不上自己的衣服被弄脏,一心想到的是许师傅的病情,他把许师傅背下楼,第一句话是:“医生,病人可能嗓子有痰,说不出话来,你们要想办法把痰抽出来。”许师傅两次住院,老吴都是跑前跑后地帮忙。老人去世后,老吴还帮助料理丧事,不认识老吴的人,还以为他是老许家的亲戚。

在“五创联动”工作中,老吴作为朝阳下街38号楼的楼院长,主动承担了楼院花坛绿化美化工作。他在楼院200米的花坛中栽上了三角梅、君子兰、米兰、万年青等十几种花木,插上了“共产党员绿化岗”的牌子。从2012年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定期给花木浇水、剪枝、培土,缺损一株,他就补栽一棵,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花木长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了楼院住户休闲的好去处。

党徽在社区闪光。吴正基用14年的党员志愿者行动赢得了社区居民的敬重,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风采,也为他的晚年生活添上了多彩的一页。

常星、王占钢、刘乔生本是素不相识的三个人,常星来自凉山州,在十九冶医院护理生病的父亲,王占钢、刘乔生来自攀枝花,一个是住院病人陪护,一个是住院病人。2011年6月30日,三个人面对歹徒,面对尖刀,共同谱写了一曲英勇救人的英雄壮歌。

2011年6月30日凌晨2:55,十九冶医院外三病区住院病人大多已进入梦乡,护士站里刘莹护士正在填写护理记录,突然外三科住院病人许某某(男,45岁)怒气冲冲地冲进护士站,从背后卡压正在伏案工作的刘莹颈部,将其按倒在地后仍继续卡压,刘莹在突如其来的暴力袭击下大声呼救,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另一夜班护士杨燕听到呼救声急忙跑到护士站试图阻止,但靠近不了。这时常星(住院患者常生林的女儿)听到呼救声也立即赶来制止许某某的行为,杨燕见情况危急,慌忙向医生值班室跑去呼救,许某某见状马上返身追打杨燕,并在医生值班室门口将杨燕按倒在地往窗口拖拽,企图将杨燕从8楼窗口推下,正在这紧急时刻,常星、王占钢(住院病人陪伴)、刘乔生(住院病人)围住了许某某,并大声喝斥,劝许某某有事商量,不要冲动,乘其不备奋力将杨燕解救了出来,许某某随即也返回病房。

2:57,杨燕和闻讯赶到的值班医生、常星、王占钢、刘乔生等人一起返回护士站,医务人员赶紧拨打了电话报警。此时围观的患者及家属逐渐增多。约2:58,许某某再次冲到护士站,突然掏出一把刀将一名围观者刺伤,之后快速冲到正在协助十九冶医院医务人员报警的常星身后将其抱住,用刀将常星颈部划伤,随后疯狂用刀乱刺常星,常星身中16刀,倒在了血泊中,此时的许某某已经疯狂,在危急关头,王占钢、刘乔生眼明手快举起木椅砸向许某某,乘机救下常星。许某某后来在警察和众人的合力下被制服,常星住院2个月后康复出院。

面对迎面刺来的尖刀,常星、王占钢、刘乔生没有退却,他们用无私无畏的一腔热血,成为攀枝花人仰望的见义勇为英雄。

(东区区委宣传部组稿)

三英降凶显神威 正气之风拂花城

新闻推荐

环红机场旅游经济圈发展论坛在黑水召开

(记者庄媛)10月19日,以“冰山草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黑水·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建设发展论坛”在达古冰山景区管理局召开,这也是2015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主会场暨黑水第三届冰山彩林节...

若尔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若尔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