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技在手 致富不愁

阿坝日报 2015-04-13 14:27 大字

编者按

近几年来,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推动下,若尔盖县7.8万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随便走到哪个村寨,稍一打听,都可以听到农牧民群众通过学科技、用科技走上致富路的动人故事。

■张华

阳光沐浴下的若尔盖大地万物复苏,乘着春日暖阳,笔者来到若尔盖县巴西乡羊俄村时,村民罗志明正在地里铺撒农家肥。见笔者到来,他停下手里的活,高兴地把笔者往家里领。走进宽敞的院子,笔者见到的是罗志明的二哥罗志成正在将悬耕机往拖拉机上悬挂。院内还停着大货车、挖掘机等农用机械,此外,爱干净的主人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让人感到农家小院的别具一格。

进入客厅,一杯茶后,罗志明热情地邀请笔者参观他的书房。当时笔者十分好奇,一个农民,干嘛还要弄一个书房呢?进屋一看,才明白其中原委。不大的房间放着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莴笋常见病防治》、《油菜霜霉病防治技术》、《生猪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等一系列种植、养殖科学书籍,书架旁边的电脑桌上放着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

看到笔者疑惑不解的神情,罗志明笑着说道:“现在我们农民靠什么致富?要靠科技和信息。以前在农业生产上,遇到技术难题就一筹不解,要么用老办法解决,要么任其死亡,造成产量下降。就是因为我们缺少各种实用技术知识,现在有了县上配备的种养殖技术的书籍,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可按书上的方法进行防治。家中的电脑也可用来查询市场需求信息,我们的农副产品才能卖出好的价钱。去年,我家就承包了400亩土地种植高原反季节莴笋,效益非常好,除去一切开支尽赚15万多元,这些种植管理技术都是从这些书本上学来的。”

在和罗志明谈话中得知,他们一家现在以种植高原反季节莴笋为主导产业,今年在阿西茸乡承包了600亩土地,目前已种植了350余亩反季节莴笋,这批莴笋将晚于内地和茂县莴笋,早于松潘县和红原县的反季节莴笋。依靠科技,罗志明一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采访中,羊俄村党支部书记齐塔告诉笔者,由于村民多数是从内地迁到该村的,每家人都有一两门种养殖技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当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建设,为全县9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配送了医药、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科学书籍,还为全县44个行政村配置安装“村村响”相关设备。老百姓的各种技术都是在书中学来的。村民依靠科技,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局长旦真塔告诉笔者,像罗志明这样依靠科技致富的农牧民示范户,在全县每个村至少都有三四家,依靠示范户的带动,全县群众步入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由于有科技、有信息量,罗志明被推选为羊俄村民兵连长,带领全村运用科技进行高原反季节莴笋、高原油菜的种植。

临近采访结束时,罗志明说:“要想富、科学技术来铺路。我们农民种地,科技很重要。”他告诉笔者,每年春耕时节,县里的种植养殖专家都会来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科技人员一到村,大伙都争着请到家里做客,可受欢迎了。”

据了解,由于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村民都投入到学科学、用科学之中,每年春耕时节,邀请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自3月20日以来,若尔盖县就积极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区各乡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春耕生产。农技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讲解青稞、马铃薯、油菜等常规作物的生产技术和规程,并在冻列乡和求吉乡租用农民土地3亩,按照科学的方法,现场教授青稞、胡豆等优良品种种植,进行青稞“3414”校正实验。累计培训达500人次,并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向农区乡、村发放脱毒马铃薯种薯220吨,补贴面积12000亩;从西藏农科院引进“藏青2000”青稞良种1500斤,试种面积500亩;从德阳市引进“川油36号”油菜良种300斤,试种面积300亩;乡村自行采购引进油菜良种3.2吨、马铃薯良种72吨、青稞良种2.4吨、复合肥15吨。 今年若尔盖县9个农区乡预计完成马铃薯种植面积12000亩、高原油菜23000亩、青稞13000亩、蔬菜5000亩、中药材5500亩。

“以前都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现在应该是‘科技在手,致富不愁\’。”旦真塔告诉笔者。

新闻推荐

锅庄跳出幸福生活——若尔盖县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掠影

■张华每天晚上7点钟左右,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广场就开始沸腾了。健身操、快走、慢跑等在这里纷纷上演,而在广场西北端,上百的各族群众围成里外几个圆圈,伴随着极富藏族风情的音乐跳起了优美的锅...

若尔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若尔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