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沙播草籽8000斤 “牦牛阵”踏绿沙丘500余亩

四川日报 2014-10-10 12:03 大字

□徐中成 本报记者 松涛

10月9日,若尔盖县麦溪乡嘎沙村,一处沙化地里,一排排整齐的高山柳在灰白色的沙丘上随风摇摆。村支部书记足巴甲告诉记者,“以前,每到狂风呼啸,沙子就满天飞舞,现在种了树沙尘少多了。”

麦溪乡位于若尔盖湿地核心区,这几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湿地在萎缩。2011年在足巴甲的提议下,嘎沙村成立了“嘎沙村种草治沙牧民协会”。

治沙协会不断摸索种植高山柳等各类治沙苗木的方法。不到一年时间,治沙协会就累计完成人工种植苗木600亩5000余株。协会成员们还独创一种种植方法大范围撒播草籽。因为海拔高,经常有狂风来袭,撒播的草籽就会随风飘走,于是他们在撒播完草籽后,赶上几百头牦牛在沙丘上来回奔跑,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人力,草籽也埋进了沙土里不会随风飘走了。“这个办法第二年就见到了效果,沙化地里又长出了草。”足巴甲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办法协会累计撒播草籽600亩,草籽8000斤,成功治理沙丘500余亩。

紧挨若尔盖湿地核心区的阿西乡牧民泽旦夺吉卖光了家里的300多头牦牛,到若尔盖县城开起了宾馆。“牲畜没了,但美了湿地,引来游客,算起账还是很划算。”泽旦夺吉告诉记者,这两年,他的宾馆每年都有10多万元收入。

阿西乡乡长马春滨告诉记者,近年,牧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在不断转变。“以前,牧民把牛粪视为财富,会拾掇起来当燃料。如今,他们都自发地把牛粪背到湿地沙化区,用于改善植被。”“如果若尔盖沦为荒漠,这里生存的就可能不再是牦牛、绵羊和马匹,那时我们只有养骆驼了。”牧民拱波甲已意识到了沙化的严重后果,近年来,他每年都投入上千元用于治沙。

新闻推荐

瓦尔俄足碰上度炯羌城藏寨节日气氛浓

本报讯(记者徐中成)6月20日9时许,随着高亢的羌族祭祀歌“嗨萨”响起,瓦尔俄足节在茂县中国古羌城拉开帷幕。艳丽的民族服饰、古老的祭祀仪式、神秘的羌族释比、欢快的萨朗舞……原汁原味的羌族群众生...

若尔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若尔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