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出高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四川日报 2014-09-25 12:08 大字

四川省首次大规模组织藏区基层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

□本报记者 安微 文/图

9月15日晚上8点半,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176号登机口旁,坐着51名来自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的藏区基层干部。此刻,他们正对为期10天的学习培训充满期待。

“你看嘛,你第一次坐飞机出省去,正好去看看别个是咋发展旅游的,回去把你们亚丁整得巴巴适适的。”乡城县青麦乡仁堆村党支部书记铁比,对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仁村联合党支部书记同仁桑登打趣道。

为让藏区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在学习借鉴中找准抓好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的方法举措,提振建设幸福美丽繁荣和谐藏区的信心和决心,9月16日起,由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藏区先进典型代表学习培训班正式开班,51名基层干部前往北京、苏州、上海、深圳接受培训。

记者跟随这批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走出大山、走进北京、走向沿海,看他们如何找到答案。

A

开眼界——

在祖国的“心脏”受教育,在发达城市“受刺激”

“22年前我坐火车来的北京,8次特快开两天一夜才到,一张票要30块零6毛。”在参观过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之后,铁比谈起往事,说起故地重游的心情,“这次再来,看了很多上次没看过的展览,听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历史,受到的教育和触动很不一样。大家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后买了一大把纪念勋章,打算带回去送亲朋。”

而对于已经71岁的老支书刘定德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踏上首都的土地:“外面的世界实在太精彩了!我在康定工作了几十年,都没机会出来看看。”

老支书的话,让记者想起行前动员会上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为了藏区的发展、民生、稳定,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长期‘5+2’\‘白+黑’超常工作,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2008年以来,仅甘孜州就有124名干部因车祸和疾病因公殉职。”

举办藏区先进典型代表学习培训班,其目的就是要把关心和培训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省委的关心关怀,让藏区干部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让他们亲眼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变化,增强“三个自信”,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9月18日,苏州市东部的金鸡湖畔,藏区干部们在绵绵细雨中品味苏州工业园区的味道。

在名为“无数个第一见证园区发展”的展板前,理塘县奔戈乡党委书记文君健一把拉住了记者。“你看,人家短短20年就发展成这么大规模了,再想想我们那里,只有3个都称不上企业的小厂子。哎,看了这个简直是受刺激嘛!”

文君健所在的乡海拔4000多米,他所说的厂主要从事矿产和水资源开发,而当地原始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能得到开发利用。

“我们也想做大做强,但先天的限制和约束太多了,要慢慢来。”在文君健的脸上并没有失落,“发达地区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复制,但先进的理念我们可以借鉴。”

从今年初起,省、州、县三级组织部门上下联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规模开展藏区干部人才赴外培训,仅省级层面,就先后在省外举办了“藏区县级党政班子成员高级研修班”、“示范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示范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以及“幸福美丽乡村”、“致富带头人”等系列特色培训班,达到了预期效果。

B

勤思索——

瞪大眼睛看先进经验,若有所思琢磨村里事

6个蚕茧被放在一个格子里,在缫丝机器的运作下,6根丝被分别抽离并合成一股,几分钟时间内,蚕茧就被剥光。9月19日下午,苏州市第一丝厂的这个场景让九龙县魁多乡党委书记王美讯挪不动脚步,从桑叶养蚕、剥茧缫丝到织成绸缎,一整条流水线的参观,令他想起几年前乡里百姓养蚕的经历。“三州过去养蚕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九龙、泸定,还有凉山州的冕宁,但现在少了。”从丝厂出来,王美讯与其他几个乡党委书记站在路旁讨论起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藏民习惯于从事粗放式的产业,而不愿意做精细化的劳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回想起村里乡里养蚕的难题。“藏区一个乡顶天了只有一万亩土地,老百姓还要留很多来做传统产业,可用的地太少,而我们在苏州看到,养蚕恰恰是需要大量土地的”、“蚕苗子太难养了,藏区的老百姓传统观念很难改变”……

参与讨论的人逐渐增多,而得荣县奔都乡党委书记缪荣则独自站在一旁,手里把玩着帽子思索着。

“缪书记在想啥呢?”记者走上前好奇地询问。“我在想,人家苏州养蚕做丝绸,自古以来当地人就习惯了、熟能生巧了,自然能做得好。这就好比养牦牛之于藏区老百姓一样。但我们现在学不了他们搞大型的规模化产业,一个是基础条件不允许,二则是传统观念很难改变。”缪荣说,搞特色产业才是藏区擅长和应该走的路子,“比如我们县,因为常年日照充足又比较干燥,就整片整片的种葡萄,酿葡萄酒附加值很高的,一瓶275ML的酒最多可以卖到1000多块。”

理想跟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缪荣也有难题在心里装着。“这项产业涉及很多精细化劳动的部分,尤其要培育出品质高的葡萄,更是难。我们给老百姓做过宣传也做过培训,还是很难上手,很难转变老观念。”

与缪荣有着相同烦恼的不乏其人,木里县列瓦乡党委书记代松在前往下一个学习地点的大巴上说道:“江浙这边农村的土地流转率很高,基本上都拿出来建了企业。从老百姓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发展,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但如何做通老百姓的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

他们心中的一个个问号,随着在苏州参观城镇建设,在华西村看产业和旅游发展,在上海听专家讲创新驱动战略在民族地区的应用,在深圳看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正逐渐得到解答。

短评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余义勇

抓好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最近,四川省首次大规模组织藏区基层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正是出于这一思路。

在参观学习中,藏区基层干部不止一次地感叹:“老百姓传统观念很难改变。”的确,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是目前藏区的发展短板。如何破题?路径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无疑是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领头羊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只有藏区基层干部的思想先得到解放,普通群众的传统观念才能逐步得到改变,藏区的发展民生稳定才有可靠的保证。

加强藏区干部人才培训,还须讲求一个“实”字,也就是结合藏区实际,务求实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藏区基层干部在一系列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中,才能逐步学到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以思想解放促藏区发展,努力实现藏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C

有取舍——

值得学的“搬”回家,学经验不搞“拿来主义”

缪荣和代松的思考聚焦于一点:藏区要发展,需要干部打开思路,更需要老百姓观念升级。

憨厚老实的同仁桑登听了铁比在机场对他的“叮嘱”,一路上都在认真学习,且不忘把“课本”打包回家,让村里更多的人学习。

9月20日上午,在听完华西村干部所做的《华西村新农村成长之路》的报告后,同仁桑登深受感染,临离去前,专门买了两张介绍华西村发展状况的光盘。“我买碟子回去放给党员们看,学一学华西村是咋个搞新农村建设的,是咋个发展旅游的。”

什么可以学,什么学不到,藏区干部心里是有杆秤的。

“今年我们在进行美丽新村建设,初步规划每家三层高的藏房。”站在“天下第一村”标志性的金塔上俯瞰全村,橙色屋顶整齐划一的别墅让同仁桑登直呼“太壮观了”,同时他也知道,“我们那边没有这么平的地面,根本达不到这个呈现效果,但只要让老百姓住得舒服就够了,不刻意追求外观。”

藏区干部清醒地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搞“拿来主义”,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红原县邛溪镇党委书记邓咏梅曾在2012年来过华西村,当时除了震惊并没有太多感受。“现在再来看,尽管它在体制上的一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但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确实值得学。”

房子有着统一的标准,产业有着固定的模式,在若尔盖县红星乡党委书记赵继升眼中,苏州和华西村在经济发展上有一点尤其值得学习。

“我们是比到钱在规划,他们是从战略角度去规划,这就是我们落后的地方。藏区发展旅游,还是该从规划开始。”眼光一定要长远,赵继升对此深有体会。

记者返川时,这批来自藏区的基层干部还在上海继续学习,而他们一路上不断地思考,也并未辜负省委举办此次学习培训班的期望。

“总结‘深圳精神\’、‘温州模式\’、‘华西经验\’,最大的经验就是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敢拼敢闯敢试。”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藏区最大的发展短板在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最大的后发优势也在思想大解放。此次培训旨在让藏区干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发展高于一切”的理念、“开放接纳世界”的胸襟、“主动融入潮流”的精神,以思想解放促思路开阔,以工作开放促藏区发展。

新闻推荐

春节咋个耍 大假啷个玩 “文化福利”早知道

乐享文化羊年·文化年货春节期间,各市州都将推出种类繁多的文化惠民活动,全川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福利”:送春联、年画下乡这样的老传统肯定要坚持;走进乡村,欣赏唱歌跳舞之余还能上...

若尔盖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若尔盖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