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草原上飘来德阳的云彩

四川日报 2013-09-30 15:19 大字

9月,正是高原上青稞成熟的季节。

在阿坝县甲尔多乡正达村,一辆满载青稞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开往村民索丹家中,索丹的家离青稞地有5、6公里远,自从有了这台拖拉机,走路一瘸一拐的索丹收割青稞轻松多了。“等腿脚好点了我还可以开着它去打工挣钱。”这台由德阳市司法局捐赠的拖拉机,给依靠每月240元补助的一家七口带去了新的生活憧憬。

去年7月,德阳市启动了对口支援阿坝县、若尔盖县工作,确立了涉及基础设施、民生、产业结构调整、智力援建四大类41个援建项目。项目之外,德阳还选派了包括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农牧业等方面84名紧缺人才前往支援。

“他们为什么去?”“他们去了后做些什么?”“他们走后又留下什么?”9月中上旬,带着这三个问题,记者走进阿坝县、走进若尔盖,探访已经在此工作了一年多的德阳人。

□本报记者 严芳

9月5日-7日,阿坝县,阴雨

一台拖拉机带来的希望

这个季节,草原已悄然褪去它葱郁的绿色,但成群的牛羊给草原带来了另一种生机。透过车窗欣赏草原的风景自然美好,可一下车,接近零度的气温瞬间将这一切打破。

正达村是我们高原行到访的第一站。一见面,村民索丹就向记者讲述了援藏干部和拖拉机的故事。

索丹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导致走路一瘸一拐的,他的妻子是一名残疾人也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家中4个孩子最大的不过4岁。索丹家种植的4亩青稞离他们居住的地方有5、6公里远,每到青稞成熟时节就让索丹犯愁,只能请人一点一点地搬运,拥有一台拖拉机是索丹最大的愿望。

今年8月,司法援藏干部林玉斌了解到索丹一家的困难后,立即向德阳市司法局汇报了情况,经过多方筹措,一台价值3万元的崭新拖拉机赶在青稞成熟前开到了索丹家中,“有了拖拉机,以前5、6天的活现在1天就能干完,还可以把拖拉机租出去,挣点钱。”站在属于自己的拖拉机旁,索丹喜笑颜开。

甲尔多乡乡长桂元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青稞运回家,需要拖拉机来回拉两次,每次需要运输费35元,今年索丹家至少省下了300元左右。而一台拖拉机一年跑运输可以挣到3万元左右,如果租给别人,也有近万元的收入。“多亏了德阳援藏干部,德阳卡卓!”(“感谢德阳”),说着,索丹又跟着拖拉机出发去搬运青稞。

高原绿色蔬菜远销台湾

秋日的高原,正是青稞收获之际,而麦昆乡俄郎村却别有一番景象:几名藏族妇女有说有笑地躬身采撷,一旁的篮子里不一会便装满了绿油油的豌豆尖。这些高原绿色无污染的豌豆尖经包装后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在台湾更以30元/斤的高价畅销。

而这一切,得益于德阳的项目援建。“阿坝县共有15万亩耕地,常年种植青稞的有7万余亩,有3-5万亩耕地处于轮歇闲置状态。”在阿坝县农业局挂职副局长的谭科看来,这些闲置的耕地不利用起来实在可惜。

但是,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习惯了夏天挖虫草、秋天收青稞,要让他们突破传统致富观念并非易事。

谭科就给当地农民们算账:一亩青稞的产值仅500元左右,而种植一亩莴笋产值8000元,一亩豌豆尖的产值更能达到12000-15000元。“高原日照时间长,种植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有很大优势。”

充分调研之后,作为德阳援建阿坝县的示范项目之一,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开始启动。园区采取“公司+基地+业主+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引进外地业主的同时,园区引导本地农民前来就业,一边挣钱一边学习种植蔬菜的技术,保底工资为每月2500元。

德格乡的叶西从前一到夏天就到青海去挖虫草,但常常几乎挖不到什么,现在他每天来园区务工,生活有了保障,“今年我先学技术,明年我家肯定也改种蔬菜。”

按照德阳援建者的计划,园区将逐步扩大规模,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最终目的是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德阳援建阿坝县前方指挥部指挥长王洪说。

再远也要为娃娃接种疫苗

9月6日,天空中飘着细细的雨,几近零度。

一大早,记者便跟着阿坝县卫生局副局长田源从县城出发,赶往阿依拉山折河沟的夏牧场。

在德阳市疾控中心工作的田源来到阿坝后被委以重任,负责全县公共卫生工作。得知查理乡额色玛村有几户牧民家的孩子还没接种麻疹疫苗,田源决定要赶在牧民们搬去冬牧场前为孩子们接种,否则冬天大雪封山就麻烦了。

车辆停在公路边,远远望见了牧场上一处帐篷孤单地升起白烟,从这里起便要徒步才能到达了。走了一会,一行人便遇到深深浅浅的沼泽地,一脚踩下去泥巴没过脚脖子,眼见就要到达,面前一大片洼地却挡住了去路只能绕行,踩着松软的泥土迅速通过一条暗河后,又走了一段时间一行人终于到达一个多小时前便看见的帐篷。

2岁的雄巴拉、3岁的泽让卓玛、4岁的德杰卓玛正在一起玩耍,说明了来意后,田源便打开医药箱给孩子们接种麻疹疫苗和脊灰疫苗。

宫宝措和阿旺拉姆两姐妹在家带这3个孩子,还要放六七十头牦牛。看到“门巴”(藏语“医生”)主动上门给孩子接种疫苗,她们双手合十一直说“卡卓,卡卓”。

接种完疫苗已是下午4点过,一行人又赶往附近其他几户牧民家中。

9月8日-11日,若尔盖县,阴雨

黑河上为村民架起嫩哇大桥

9月10日,若尔盖县又下起了小雨,从县城出发,颠簸了近4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连接嫩哇至辖曼的嫩哇大桥施工现场。

来这里,是因为这里有来自德阳市公路局的技术人员,为了早日建起这座村民们年年期盼的嫩哇大桥,他们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1个月。

嫩哇乡党委书记谢拉告诉记者,黑河两岸居住着居民近一万人,绕道过河的话需要多走38公里路,牧民们转移草场时要走两天才能到达对岸。“老百姓呼吁了很多年,但由于财政紧张一直没有修成。”“去年赶着牛羊踩着冰过河,结果河冰融化,我们几家就淹死了18头牦牛”,村民尕玛夺机一说到桥就叹气。

2012年11月,德阳方面给他们带来了好消息。嫩哇大桥动工建设,总投资562万元,德阳定补500万元,修好后不仅能解决近万名百姓出行和放牧问题,还有利于附近乡镇的旅游业发展,“从九曲黄河第一弯到哈丘再到花湖,不用再走回头路了。”谢拉介绍。

为了赶在今年10月底前完工,德阳建设者们轮流在施工现场值守,“基本上一待就是十多天”,在若尔盖县交通局挂职副局长的龙资虎说,工程进度和质量一样不能落下,“要让牧民们早日放心过河。”“德阳支援若尔盖县5年共一亿元资金,其中90%都用于民生项目。”德阳对口支援若尔盖县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李麒麟说,要把德阳援建项目做成“民生工程、优质工程”,所有援藏干部时刻以这句话警醒着自己。

终于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水龙头里的自来水只能拿来洗漱和洗衣服,烧水喝不要用自来水哦。”刚到若尔盖县,当地人就这样提醒我们。

出于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早年若尔盖县在建自来水厂时,把取水点选在了县城边的热曲河,渐渐地人们发现,热曲河的水腐殖质太高,即使在自来水厂经过严格的沉淀、杀菌、净化,仍然不适宜饮用。“没人敢喝自来水”,若尔盖县水务局局长汤茂林无奈地说,县城里的居民煮饭、饮水都靠花钱购买从农区转运进来的桶装水。“自来水才2元/吨,买桶装水要200元/吨,吃水成本太高了。”居民杨运建说,几十年了大家都盼望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不仅老百姓在说,每次县上开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呼吁,但由于资金、技术上的短板,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2012年7月,41名德阳援藏干部进驻若尔盖县,着手调研后前方指挥部立即决定要让若尔盖县的居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多次实地勘察后,建设新的自来水供水工程被作为德阳援建若尔盖县的一号民生工程确定下来。

9月11日,我们来到工程枢纽加压泵房所在地达扎寺镇,纯净的山泉水静静躺在蓄水池,水从离县城34.5公里远的班佑乡姜冬村而来,“这里的山泉水符合国家二类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在若尔盖县水务局挂职副局长的刘学安介绍。

经过一年多的攻坚克难,8月20日该工程已经全线试水成功,预计国庆节前若尔盖县15000余名居民就能在家接上干净的自来水,届时水价还将节约至1.66元/吨。

记者手记

感谢与感动

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德阳卡卓”(“感谢德阳”的意思)。

在去往阿坝县和若尔盖县的途中,一路上写有 “德阳援建”的暖棚不时映入眼帘。这些暖棚可以让牧民们在冬春枯草季节将那些小弱的牲畜豢养起来,大大提升其存活率。一间暖棚看似微不足道,对牧民来说却是建到了他们的心窝上。

德阳将每年财政收入的5‰用于对口支援阿坝县和若尔盖县,如何用好这笔钱?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资金倾斜用于改善民生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项目上。除了把援建项目做好外,援藏干部思考得最多的是“我们还能做什么?”

“不多做点事情,就对不起自己在这儿的两年。”在“为当地群众多做事情”的观念下,对口支援的德阳干部们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对所有农区牧区妇女开展了免费上门体检,举办“藏歌会”吸引各地朋友来参加,在亲朋好友帮助下建立助学基金,帮助当地农民发展产业、修桥、修路……

德阳援藏者们的倾情付出,获得了当地人的赞扬和认可。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冬天里路面结冰,德阳的医疗车在阿坝县行驶时掉了链子,一名藏族同胞不顾刺骨的寒风,二话不说便钻到车底帮忙修车,这个故事被口口相传,我想并非炫耀,而是深深感念两地干部群众建立起的这份情谊。

七天的高原采访,记者时时处在感动中。

这次采访是比较艰苦的。有时去一个乡镇,就要坐7、8个小时的车。高原反应加长时间疲劳坐车,让记者几乎坚持不下来。也正因为这样,就更加体会到了援藏干部的辛苦。他们有时下一次乡就要花掉一整天的时间,到一些远牧点开展工作,汽车到不了的地方就骑马,骑马到不了的地方就靠两条腿走——这是高原独有的工作方式。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所有德阳援藏干部以此鞭策自己。即使自己两岁半的孩子患上恶性肿瘤,即使孩子出生3个月了总共才见过几天,即使婚期从去年推到今年又推到明年,即使援藏期限又延长……他们坚守不离,他们无怨无悔。

“我们为什么来?我们来了后做什么?我们走了后留下什么?”援藏干部扪心自问的这3个问题,我想已经有了答案。

①德阳市司法局捐赠的拖拉机给索丹一家带去了新的生活憧憬。

②田源和乡卫生院医生到远牧点给孩子接种麻疹疫苗。

③德阳援建的若尔盖县巴西小学学生宿舍已投入使用。

④德阳援建的若尔盖县嫩哇大桥将在10月底完工,解决近万名牧民的出行和放牧。

本版图片均由蒋文戈 摄

新闻推荐

泡泡“野温泉” 养眼又养颜

□柴宇本报记者刘星实习记者朱柳宇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泡温泉的话题变得越来越热。四川是温泉资源丰富的省份,对于爱泡温泉的“泡泡族”来说,泡温泉,不仅能健身养颜,还能观赏冬日美景。除了开发经营的温...

若尔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若尔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