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师援壤塘“教育之花”别样红 游仙教育援藏工作走深走实
龚仙彦老师辅导藏族学生
□本报记者杜畅文/图
在壤塘,这个国家级老少边穷病教的藏民族聚居地,30年来,活跃着一支“游仙籍”教师群体。从1998年四川省委“十年行动计划”到2012年中央的“教育援藏”,游仙区每一年都会从申请援藏的老师中精心选派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懂民族政策的教师去支教。目前,游仙区已有近100名教师参与支援壤塘教育工作,用坚守呵护雪域高原“梦想的翅膀”。
成为壤塘儿女的雍乾松,已在南木达小学躬耕了20个春秋;三次参与支教工作的李根成,现年52岁,是目前参加援藏工作年龄最大的教师;两次参与援藏的肖长龙,参与研究三个省级重点课题,为壤塘教育科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多年关心壤塘中学的发展,为师生捐助书籍、衣物的贾鲲;带着对病重女儿的愧疚依然坚守工作岗位的刘兆春……他们为改变壤塘落后面貌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谱写出一曲曲援建之歌。
在壤塘,说起“绵阳班”几乎无人不知,而人们谈起“绵阳班”时,又总会绕不开一名叫龚仙彦的老师。
2014年6月,壤塘县委、县教育局决定在秋季开办“绵阳班”,该班全部由绵阳援藏教师执教,旨在为全县教育优质发展趟出一条路子。作为四川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游仙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着20年班主任经验的龚仙彦主动请缨,勇敢地挑起了首届“绵阳班”班主任的重担。龚仙彦遭遇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语言问题。开班时,班上仅有5名来自县城附近的学生能理解简单的汉语,其余学生来自壤塘13个乡镇牧民家庭,平时都不说汉语,也听不清汉语。为了解决沟通问题,龚仙彦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笨”办法:给教室里物品贴上汉、藏文标签,每天跟孩子做“看物体,猜词语”的游戏;跟孩子们一起看汉语动画片;“手舞足蹈”的“表演”,用身体语言传达信息……一套笨办法下来,孩子们慢慢地能够听懂、看懂了,2个月后,孩子们基本能跟上教学进度。
一年又一年,龚仙彦就这样继续“留守壤塘。他不但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龚老师,还成为了孩子们眼中的“阿爸”,家长们也由不理解、不信任,到以孩子进入“绵阳班”为荣。现在的“绵阳班”已成为壤塘县义务教育的响亮名片,先后接待了县内外1000余名教师的参观学习。“绵阳班”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常规管理制度,绵阳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在壤塘县13所学校全面推广。
2019年,游仙区教体局被省教育厅通报表扬为省内优质学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校工作先进集体,2名教师被评为四川省支教工作先进个人。援藏教师洪绍斌和龚仙彦2016年被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人社厅联合表彰为四川省对口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龚仙彦坚守壤塘县寄宿制小学援藏6年、创办“绵阳班”的新闻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播出。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帮扶工作走深走实,游仙区与壤塘县教育局签订了《关于在游仙区开办壤塘教育学苑框架协议》及补充协议。全区9所学校(园)分别与壤塘县9所学校(园)建立了“校对校”结对帮扶关系。从单一结对帮扶向全区整合转变,集中调配人、财、物资源,由以往“一对一”的帮扶格局转变为“多对一”,大大提升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新闻推荐
9月22日,四川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暨四川省图书馆“21市州讲座联盟”再出发,走进壤塘这片“悬天净土...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