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放异彩“非遗经济”促脱贫 2019年“壤巴拉节”侧记

阿坝日报 2019-08-12 08:38 大字

■记者 夏姆 唐冲

身着盛装的群众载歌载舞,低回雄浑的法号声经久不息……最美的季节在壤塘遇见最美的文化盛会。8月8日,壤塘县一年一度的“壤巴拉节”在该县中壤塘镇拉开了帷幕,丰富的民俗活动、巧夺天工的非遗展品,这座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林海秀城正以“文化姿态”向世人展现独特的地域魅力。

13项特色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近距离感受藏族民风民俗,让我大开眼界。下次把我的摄影团队也带来,让他们也来感受这样的浓厚氛围。”来自西安市的自驾游客鲁菁芸告诉记者。为营造热烈的节日氛围,今年的“壤巴拉节”集中开展了包括煨桑祈福、藏戏表演、非遗作品展、文艺展演等13项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让群众和游客亲身体验藏族传统文化。

早上九点,伴随着浓浓的桑烟,身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抬出精美的壤巴拉佛像,围着中壤塘三大寺庙进行祈福仪式,家家牧户门前摆放着盛满水的金色木桶,群众手捧五彩哈达,抛撒吉祥龙达“迎福”。下午,游客接待中心、财神坝舞台,丰富多彩的壤巴拉藏戏、民间工艺制作大赛、非遗展览陆续上演。

“今年的‘壤巴拉节’把舞台搬到了基层,其中的展演内容、表演方式都由群众自己来定,参与度很高。”壤塘县委副书记达尔吉告诉记者,“壤巴拉节”作为该县最大民俗节庆,通过党委政府的牵头引导,目的是实现“民俗活动民间办”的目标,过程中不仅追求历史感、神秘感和触摸感,更要追求文化、旅游、市场三态相融,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性、活动多样性、节目观赏性,“自己的节日自己办才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记者发现,今年“壤巴拉节”与以往相比更“接地气”,群众参与热情更高。

为丰富“文化强县”展示窗口,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壤塘县每两年定期举办“民间手工艺技能大赛”,不断营造重视手工技艺浓厚氛围,培养大批手工技能人才;每年定期举办“壤巴拉节”,开展壤巴拉锅庄、赛马会等众多文化活动,开展诗歌、散文、摄影等专题活动,实现了以文化的张扬力提升影响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竞争力,以文化的渗透力提升凝聚力。

非遗技艺化为“脱贫生产力”

“以前这个季节,青壮年都在远牧场跟着牦牛满山跑,哪里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哦!”中壤塘镇党委书记杜城钢告诉记者,依托中壤塘文化产业园打造,该镇75人直接参与非遗传承学习,并实现增收致富,文旅融合带动经济发展,目前该镇正在从牧业镇向旅游镇转变。

壤塘县地处阿坝州西部,川甘青三省结合部,享有“悬天净土·壤巴拉”之美誉,坐拥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世界最大石刻藏经堆棒托石刻、中国藏族民居之王日斯满巴碉房,拥有梵音古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座,国家级自然生态风景保护区2处,省州级的文化资源上百个。

为将非遗文化产业做大,壤塘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目前已成立非遗传习所27个,涉及唐卡、藏戏、石刻等不同领域和技艺,探索出了一条农牧民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的就业增收脱贫新路子。

笔尖轻轻触碰画板,顺着线条勾勒出精美的图画。8月8日,在壤塘县中壤塘镇觉囊唐卡传习所,几十名学员盘腿而坐,认真学习唐卡绘画技艺。

23岁的俄培是唐卡班的一名学员。通过五年的学习,他已达到能绘彩唐的水平,并能独立完成从唐卡设计到绘制的整套流程。

5年前,俄培还带着弟弟在尕多乡热不卡村的偏远牧场上放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觉囊唐卡传习所的学员。“现在已基本掌握了觉囊唐卡技能,再等两年毕业了,就可以绘画赚钱了。”俄培说,有了这门手艺,他对毕业后走向社会更有信心了。

觉囊唐卡传习所建于2009年,创办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让家境贫困、待业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门手艺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目前,传习所招收学员461人,大多为贫困群众。

据了解,目前,壤塘县27个传习所有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增收门路,人均月增收500元以上,已带动1600余人脱贫。

新闻推荐

“韩红爱心·百人援川”公益行动走进北川

韩红为消防指战员演唱《人民需要我》韩红爱心团队员体验云梯救援昨(6)日,由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主办的“韩红爱心·百人援川...

壤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壤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