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发展“绘制”民族团结进步瑰丽画卷

阿坝日报 2019-04-28 13:01 大字

编者按:

2018年,壤塘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5亿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通过近几年的脱贫攻坚,壤塘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6%下降到目前的4.4%。

不断增长的GDP,标志着壤塘县经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断攀升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折射出发展的强劲脉搏。发展既是对地方能力的考量,也是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需要。诸多关乎民族团结进步的实际问题,都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来铺路。

无论是一个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农家牧户生产生活的改善,从宏观到细微,从经济到民生,团结和发展这两大主题始终同频共振、息息相关。只有抓牢民族团结,谋求跨越发展才有可靠的依托和保障;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城镇富裕小康、乡村和谐幸福,群众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近年来,壤塘县始终坚持以发展助推团结、以团结带动发展,民生发展稳中向好,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路修通了,乡村美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腰包鼓了,小康近了,壤塘县孜孜不倦探寻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之路……在壤塘城镇村寨,一朵朵锦绣繁花,一幅幅美丽画卷,记录着藏、羌、回、汉、蒙等多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A

建设基础设施

让城乡面貌靓起来

崭新的寄宿制学校坐落在县城黄金地段,成为县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独特的藏式伸臂跨河大桥结合了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建筑风格;

夜色中明亮闪烁的灯光夜景为县城披上了七彩祥云;

……

青山围绕,碧水绕流,国道317线越境而过。走进壤塘县城,街道干净整洁,车辆往来穿梭,雄伟林立的楼群错落有致,庄重的民族团结藏汉标语清晰可见,一盏盏路灯伸臂迎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气息。

国道317线、国道227线、上南路环线建成通车……,通往成都、青海等地的交通网全面构建,位于川甘青结合部的壤塘结束了自己的“偏僻”生涯,正在朝着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迈进。

去年,壤塘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1亿元,实施项目138个,竣工项目102个。其中集中供暖建设快速推进,壤巴拉文化产业园一期竣工,中壤塘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棒托石刻公园凸显特色,干部职工周转房(二期)顺利入住,“五路一桥”等市政工程投入使用。

如今的壤塘,不仅是县城越来越漂亮,乡村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蒲西乡大伊里村牧民新村,一排排极具藏族特色的新村点缀在大山之间,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整洁、干净的水泥路上,迎面走来的藏族村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极具民族特色的藏戏唱出了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走在宽阔平坦的村道上,只见轿车、农用车、拖拉机来来往往。“以前我们村大部分是泥巴路,全村人的出行基本就靠着狭窄的机耕道。”如今,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大伊里村村民东青山的幸福感不言而喻。

变化的不止是公路。修建标准的排污设施,改善了全村村容村貌;整治违章建筑,让村容村貌变了新样子。在过去这几年来,大伊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先后实施了改厨、改圈、改水和改厕项目的实施,不仅厨房变了,还有浴室可以随时洗热水澡。”告别住房难、行路难、人居环境差,在惠民政策的帮助下,大伊里村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了。

去年,壤塘县建设公路146.7公里、桥梁4座,病害路治理55公里;实施覆盖11个乡镇的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新增高效节水灌面2000亩;700余户远牧无电户用上“舒心电”。

基础设施的变化不仅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更带来方便便捷的现代生活。生活在壤塘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只有团结,壤塘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加快发展,大家的生活才会更加富裕美好。

B

优化产业结构

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翻土、平地、开沟、施有机肥……4月23日,壤塘县尕多乡热不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60多名农牧民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备耕工作,一派繁忙热闹景象。“明天开始铺膜,肥料、地膜、种子、农机等农资准备充分,只要每天保证足够的务工者,7天就能完成种植。”热不卡村驻村工作组长尼玛俄热告诉记者。

为了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壤塘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基地负责人余忠良告诉记者:“去年我们的蔬菜销路很好,供不应求。”蔬菜大棚改变了农牧民“只种青稞”的观念,周边村民纷纷加入大棚蔬菜的种植队伍。

“有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以后我们就可以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了,还能增加收入,真是太好了。”热不卡村贫困户央洛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通过流转3亩土地,挣得1350元的租金,通过务工+流转,去年家里收入就有1万多元。

去年,壤塘县规模流转土地2417亩,建成以尕多、宗科等乡镇为主要区域的高原绿色蔬菜基地6个,种植蔬菜2640亩、高原“双低”油菜2800亩,推广高原特色马铃薯1000亩,良种青稞1200亩;农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为29.5%。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523元,比上年增加9.9%。

上壤塘乡草原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家住上壤塘乡查卡村村民泽白登,作为村委会主任,去年他带头出栏107头牦牛,收入可观。在他的带动下,去年有10余户牧民自发出售牦牛,泽白登说:“去年在邻乡购买了50余头幼崽,今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争取加入到‘西牛东送’项目之中”。

壤塘县坚持市场导向,转变群众戒杀惜售观念,加快畜牧业发展,培育联户牧场、家庭牧场、专合组织等67个,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4:25.3:44.3。

与此同时,旅游发展犹如一缕缕春风,吹开了一朵朵致富的花儿,给壤塘县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致富增收希望。

在茸木达乡洞窝村藏家乐里,二尖甲正在忙着招呼客人。“最近天气越来越暖和,再加上‘五一’小长假快来了,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二尖甲告诉记者,看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他和家人就搞起了旅游接待。“一年大概能有5万余元的收入,比打工强多了。”

民族团结推动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阔步在全面小康大道上的壤塘各族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C

实施乡村振兴

让人居环境美起来

走进蒲西乡尤日村民族团结新村,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蔬菜基地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正旺;与城里人一样,村民们也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用上了清洁方便的新能源……一幅幅田园牧歌般的美景映入眼帘。

幸福的生活得益于壤塘县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建设美丽新村过程中,壤塘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统筹处理好新建、改造、保护的关系,既充分尊重乡村地域、产业特点,又注重体现民俗文化特色,“量身定制”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全面提升新村建设内涵品质。

截至目前,壤塘建成省级幸福美丽新村 9 个,州级“四好村”8个;实施“乡村善治”工程,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着力打造生态美丽壤塘,富裕小康城镇,和谐幸福乡村,为农村全面小康勾勒出一幅幅产村相融、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

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壤塘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要求,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主导产业开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跨越,为“美丽新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4月24日,位于中壤塘镇布康木达村的草莓基地里热闹非凡。布康木达村贫困户俄热娜姆正忙着在基地里锄草。“平时我们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可得100元的劳动报酬,去年,我仅靠在基地里打工就挣了一万多块钱,我们一起打工的最少的一年也能挣个三四千,所以今年一听说基地还要招人,我们大家都愿意来”。

“去年草莓种植的效益比较好,所以今年我们又增加了20个大棚正在种植番茄,此外,还流转了当地农牧民的168亩土地种植莴笋、白菜、豌豆等高原绿色蔬菜。”基地负责人罗杰告诉记者,当地农牧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450元/亩的租金。去年,该基地共给农牧民分红28万余元,分别给61户贫困户平均分红2300元,给120余户非贫困户平均分红350元。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发展,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才能让团结的乐章全面奏响,和谐的旋律更加动听。

·何倩·

新闻推荐

开荒地种植蔬菜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 壤塘: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春雨贵如油呀,我们得抓紧时间把种子种下去。”近日,壤塘高海拔牧村茸木达乡甲拉村的党支部书记满特告诉记者,今年甲拉村将...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