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过上“四好”新生活 藏寨羌乡“绣”出幸福梦

阿坝日报 2017-09-27 09:06 大字

编前语:

2015年,我国发出了扶贫攻坚号令,中央庄严承诺,绝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阿坝州是国家和四川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州13个县(市)均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小金、壤塘、黑水3个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2013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06个、贫困人口11万。贫困量大、面宽、度深、返贫率高是阿坝州面临最大的实际问题。

“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目标,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加快实施‘1+17’精准脱贫方案,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2019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这是州委书记刘作明在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向全州93万干部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一场脱贫攻坚“大决战”在阿坝大地轰轰烈烈展开。层层落实责任,凝聚力量,紧紧结合州情实际,以***、连片开发为抓手,深入推进基础扶贫、产业就业扶贫、政策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五大行动”,认真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阿坝州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下足“绣花”功夫,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脱贫攻坚热潮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阿坝州脱贫攻坚一直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相统一的目标体系,不仅给扶贫对象以物质的帮助,更助其立志、赋其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贫困村寨的发展动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今天,我们选取几个贫困户的故事,带您见证阿坝大地“四个好”蔚然成风,感受藏寨羌乡贫困户生活的真切变化,从中可以窥见阿坝州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绩。

? 搬出新天地住上好房子

近日,记者在黑水县芦花镇日多村走访时,村民曲布拉急着带我们参观她的新家。屋内干净整洁,家具都是崭新的,最近还刚买了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住进新房的曲布拉一家人有着说不尽的喜悦和感恩。

曲布拉是日多村的贫困户,家里有5口人,父亲杨初基常年卧病在床。以前,她家的房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每到雨季,全家人都担惊受怕。因病、因残、资源匮乏,加上受自然灾害威胁,一家人生活贫困,增收无路。

“赶上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把房子修到了安全地带,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去年只盖了两层,今年争取在年底再加盖一层。”曲布拉向记者说着自己的规划。

去年年初,根据黑水县***相关政策,曲布拉一家被纳入日多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们在村道旁新修了一栋两层楼的传统藏族民居,政府按照每人2.33万元的标准发放补助。

在日多村,像曲布拉家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还有3户,去年年底已经全部完成搬迁工作。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关键,坚持易地搬迁和产业发展‘两手抓\’仍然是日多村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该村“第一书记”曹小平告诉记者,针对这4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除了鼓励他们外出务工以外,还大力支持他们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让他们在脱贫之后与其他村民一起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 变身旅游村过上好日子

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地处高半山,有贫困户23户63人, 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

“要想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要有经济收入才行。”龙竹村“第一书记”袁林告诉记者,该村山高、地贫,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缺少劳动力。要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在家门口挣到钱。

每年夏天,当各地纷纷进入酷暑天气的时候,龙竹村却独享一方清凉,是盛夏避暑的好去处。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经过多次走访、商议,决定通过“能人带动致富,助推集体经济”的模式发展乡村康养旅游。

该村“两委”整合各类资金113万元开启了前期项目建设,吸纳63名贫困户每人3000元的项目发展扶持资金共计18.9万元投资入股。在村里新建了6栋特色小木屋及基础配套设施作为集体经济发展旅游接待。

“小木屋已建成并营业。今年,小木屋出租给致富能人赵勇的‘云顶山庄\’统一经营管理,每年收取12万元的租金。”袁林告诉记者,租金收入的40%将用于村集体经济下一步发展;60%用来分配,贫困户每人能分得500多元,其他村民每人能分得300元左右。

交通方便了,乡村旅游火了,村民生活蒸蒸日上,龙竹村也成功申报成为了“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村。依托致富能人带动,龙竹村填补了集体经济的空白,群众致富信心大增。

? 新家新气象养成好习惯

“有了床睡,再也不用一家人挤在一起睡地铺了。”日前,壤塘县南木达镇夏炎村村民能木初将两张新床安置在卧室里,他的儿子索朗夺尔基也有了自己的卧室和床铺。

厨房、餐厅、卧室,功能区划分明确;饭桌、坐床、睡床,家具家电齐全……得益于壤塘县贫困户居家环境改善项目,能木初的家从杂乱无章到整齐划一。他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生活状态也更加积极向上。

受地理环境、传统思想等因素影响,壤塘县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户大多都是高半山、远牧区的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让“脏、乱、差”成了常态。易地搬迁让他们住进了新房子,但“人畜混住”的生活习惯依然严重制约着环境卫生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今年以来,壤塘县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要求,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居家环境改善计划,提升贫困群众基本居家环境质量,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进行改造。该县居家环境改善也实行“建档立卡制”,从立项、建设到竣工全过程都落实有责任人,施工前、中、后期图片和影像资料缺一不可,确保改善计划落地见实效。

“居家环境改善坚决杜绝高、大、上,‘经济适用\’是验收合格的硬性要求。”该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不超过1.5万元的补助要求,今年壤塘县居家环境改善项目覆盖10个乡(镇),惠及337户1469人,补助资金达505.5万元。

? 扬孝德文化形成好风气

在金川县撒瓦脚乡柔热尔村,35岁的贫困户扎西姆比同龄人显得成熟一些。

2013年,扎西姆的母亲八尔姆患脑溢血导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落在扎西姆一个人身上。家里养了几头牛,种了两分地的铁棒锤,5月至10月扎西姆还在村里兼任地质灾害监测员的工作……扎西姆的勤劳勇敢支撑着这个家的希望。

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陪她聊天,帮她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不管多苦多累,扎西姆坚持“背着”母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前行。“她把我养大,我伺候她到老。我会一直照顾我的妈妈。”扎西姆说。

在扎西姆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强乐观,更是读懂了“孝”的内涵。

近年来,金川县依托传统“孝德”文化,在全县大力开展“孝善和俭”活动,对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帮助其树立信心,增强脱贫致富的动力。

在咯尔乡德胜村,“孝德”文化更是衍生出了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孝德饼”。“‘孝德\’文化已是德胜村的一张‘名片\’,也是全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孝德饼”制作大户雷明强告诉记者。

德胜村通过旅游产品“孝德饼”的制作、售卖,由制作大户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成为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典范。安德琼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农闲之余就到雷明强家学做“孝德饼”。“现在我每天能做20个‘孝德饼\’,拿到这里让他们帮忙卖。收入增加了,脱贫不成问题。”安德琼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王和斌制图银琪

新闻推荐

壤塘远牧点藏汉双语宣讲提升村民法律意识

(尼玛初记者庄媛)记者从壤塘县委宣传部获悉,时下正值远牧点放牧季节,也是草山边界矛盾凸显的高峰时期,为有效避免“三山一界”纠纷、群体性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近日,壤塘县充分发挥藏汉双语宣讲员作用...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