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在“黄金地段”的最美小学

阿坝日报 2017-09-27 09:06 大字

孩子们在新校园里快乐成长。

■记者肖欧王和斌

在杜柯河畔,一座黄红相间的建筑显得格外耀眼,这是今年8月,壤塘县刚刚建成的藏汉双语寄宿制小学。学校坐落于壤塘县城尕日新区的“黄金地段”,与县城隔河相望,是该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阿坝藏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这在壤塘县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学校旁是河边公园,后山森林环绕。“‘建花园般学校\’,这是五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后,老师们要做的就是‘育花朵式学生\’。”校长色准说。

总投资1亿多元,占地56亩,现有学生1925人,教职员工近200人。这样的学校规模,在壤塘县是首例,在阿坝州也不多见。该县原城关小学的所有师生都搬进了新校园,10个乡(镇)4至6年级的学生也都被吸纳了进来,岗木达乡1至6年级学生也在新学校里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色准带记者参观了教学大楼、学生食堂和宿舍、运动场、教师住宿楼等。“以前的城关小学,面积还没有现在的足球场大。住校学生的床位更是紧张。”色准告诉记者,新校园学生以农牧民家庭子女为主,解决了城关小学校园拥挤、活动场地不足、功能区分不明确等问题,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五年来,随着录播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深刻印证了壤塘县民族教育在硬件方面的可喜变化。在软件方面,壤塘教育这五年来的变化更是惊人。学校老师从60名增加到160余名,并配齐了艺体老师,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最好保障。在音乐教室,音乐老师正带领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学习电子琴弹奏。色准说,如今,教师不仅人数增加了,还通过各种培训,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这五年,壤塘县教育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五年前,色准还会和其他老师一起进村入户,到农牧民家中动员适龄孩子入学。如今,农牧民不仅会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甚至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费尽心思,造成了城关小学拥挤的现象。如今,学生在新校园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让农牧民家长们更加相信教育的力量。

“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在这个‘黄金地段\’建起了最美小学校,是学生们的幸事,也是老师们的幸事。学生们在这里上学是免费的,用餐是免费的,这都得益于党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色准说,下一步学校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加大力度,为学生们提供学习、成长的最佳环境。

壤塘县在“黄金地段”建起了花园一般的学校,该县农牧民群众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生动地诠释了教育是最温暖的民生工程。

新闻推荐

阿坝民声 (2017年第29期总第292期)

民声·诉求请求加宽村道确保货车安全通行壤塘县蒲西乡蒲西村村民来信反映:我们是壤塘县蒲西乡蒲西村的村民。2014年,政府对蒲西至卡龙的路面进行了硬化,改善并提升了路面质量,给村民出行带来了一定的...

壤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壤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