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合作勤发展牦牛养殖促增收——壤塘县上壤塘乡仁棚村47户贫困户脱贫见闻
■桑木周记者王和斌
“自从找到了脱贫门路,现在下村入户,心里踏实多了。”壤塘县上壤塘乡仁棚村驻村工作组组长冉洪亮感慨地说。今年以来,该村的贫困户牦牛养殖由过去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合作致富,47户贫困户年收入净增2314元。
仁棚村地处壤塘县上壤塘乡东南边缘处,平均海拔3680米,气候长冬无夏,年均气温3.7℃,33%的贫困率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之一。作为2016年脱贫摘帽“成员”,仁棚村积极探索,创新实施符合该
村实际的贫困户联户牧场养殖合作社,打破农牧民惜售牲畜的守旧思维,阻断“等、靠、要”的陋习,把贫困户引向“致富之门”。
浦尔瓦登是仁棚村拉旺塘小组的贫困户。2004年,修房挖泥巴时他的左腿不幸折断,导致肢体残疾,一家四口只能靠政策救济和妻子挖药维持生计。“一头牦牛背着一个家”是浦尔瓦登全家的真实写照,因病因灾少劳力,是仁棚村致贫的主要原因。草场面积小、劳动力不足、牲畜出栏意识差等,对于这样集多类致穷根因于一身的贫困人群,战斗在脱贫一线的乡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发展规模养殖产业才是出路。”冉洪亮告诉记者,仁棚村世代以养牦牛为生,只有提高出栏率,老百姓才能增收。在对口帮扶部门省妇幼保健院·省儿童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该县筹资75万元就近购得250头母牦牛成立仁棚村牦牛养殖合作社,47户贫困户各筹一头母牦牛加入合作社成为“股东”,贫困户在合作社实现了“牦牛大户”的养殖梦。几年前,浦尔瓦登因为治腿卖掉大部分牦牛,剩余的一头牦牛牵入合作社后,“破灭的希望奇迹般地复燃了”,浦尔瓦登感慨万千。
在实际工作中,仁棚村创新实施“承包户放养+上缴利润+贫困户分红”的合作模式,按照公平、自愿原则,在该村择优选择三户有财力、勤出栏的普通养殖户承包合作社。“每户承包99头(承包基数),期间如出现减少则必须以自家牦牛赔偿。”冉洪亮告
诉记者,新生牛和出栏牛都归承包户所得,但出栏后的数目不能少于承包基数,“每个承包户都有三个担保人,以确保合作社长效运转”。
“今年必须要卖掉10头牦牛,我才有收入。”承包户桑特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头牦牛400元的承包费,每户承包户每年需向合作社缴纳39600元的承包费,以此激励承包户规模出栏。合作社收取的承包费除去1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外,其余分发给47户社员(贫困户),每户收入2314元。
贫困户自筹牦牛极大地提高了参与和监督意识,浦尔瓦登经常去承包户桑特家的牧场,了解牦牛的最新状况,“每次我都会留下来和桑特看守牛群,这样心里踏实得多。”浦尔瓦登告诉记者,现在所有贫困户自发成立了“值班”制度,对合作社牦牛的生长情况很清楚,大家脱贫致富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黄里朱雪黎10月14日,壤塘县中壤塘乡,藏式院落被分成了若干教室、画室,藏家孩子盘腿而坐,专注地看着眼前的画板。壤塘县中壤塘乡,山水环绕的一片草地中央,是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传习所设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