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香菇棚里“长”出好日子 ——壤塘县克久香菇种植基地见闻

阿坝日报 2016-06-22 13:47 大字

编者按:近年来,壤塘县以“改变传统观念、改变膳食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以“政府主导、部门承担、示范引导、突出品牌、逐步扩大规模”为途经,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原始传统的壤塘农业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特色效益生态农业方向转变,壤塘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走进壤塘县克久香菇种植基地,探访该县菌业发展的新动态。

■王娜记者杨刚哈斯满

5月27日,记者走进壤塘县吾依乡壤古村克久香菇种植基地,一根根褐色的菌棒整齐地排列在香菇棚里,一股鲜香的气息迎面扑来,香菇棚内有许多当地老百姓正忙着采摘香菇。

“我们县境内有丰富的青冈木、桦林和白杨等杂木资源,并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栽培中低温食用菌。”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局长杜万兵说。

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省卫计委在蒲西乡试种香菇、木耳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14年初,壤塘县委、县政府通过出台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资料补贴等优惠政策,引进具有高原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的外地种植大户落户壤塘,牵头组织克久村村民成立了壤塘县林源生态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香菇等食用菌种植。

“在蘑菇种植中,我们积极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人才,蘑菇的品质绝对有保证。”基地负责人邓云猛告诉记者,基地占地50亩,建设有钢架大棚78个,板房780平方米,生产加工房300平方米,50吨气调保鲜库1座,冷链运输车一辆。

在香菇种植大棚内,一根根褐色的菌棒整齐地排列着,菌棒上长满了香菇,很是壮观。邓云猛说:“你可不要小看这菌棒,这一根,平均可产香菇2斤左右。”

在邓云猛的引导下,记者走进香菇冷藏库,一进库房,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库内,一箱箱采摘好的香菇有序堆放着。“香菇堆放要留有空隙,让冷库内温度保鲜均匀,以利于冷气循环,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于香菇贮藏,更好地保持新鲜。”邓云猛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查看冷库恒温数据是否正常。

如今,壤古村的香菇种植大棚里共培育了42万袋香菇,23个大棚羊肚菌,壤古村周边的22户村民在公司加农户的运营模式下加入到了香菇种植合作社。

克久香菇种植基地的建成,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一定的“地租”,还可以到基地里打工,从事香菇培育、采摘工作。

据了解,壤古村克久香菇种植基地,作为壤塘县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015年实现盈利70万元左右,仅2014至2015年就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增收86.67万元,当地22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基地的土地、原料、劳务全都面向壤古村,成为壤古村的收入来源之一。

“以前每当蘑菇采摘的季节到来时,一家人便驻扎在深山草场寻找菌类,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凶猛野兽时有出没,为了挣钱只能硬着头皮去,还要担心保鲜、销路问题。”谈起过去捡野菌时的经历,村民谢尔壤道出了生活的艰辛。

谢尔壤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一定的“地租”,每天在基地采摘香菇还可以得到100元的劳务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如今,像他一样在基地里采摘蘑菇的,村里还有不少人。

邓云猛告诉记者,基地自建成后,很多村民不仅来这里务工还可以学习种菌技术。“我们老百姓有肥料、土地、材料,但就是不懂种植技术,如今,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务工赚取劳务费,更重要的是还能掌握种菌技术,根据所学到的技术自己种植。”壤古村村民各吾忠说。

带动一方就能辐射一片。克久香菇种植基地的成功,带动了全县更多的村民参与到香菇种植中来,辐射到上寨片区各乡,使农牧民多掌握一门发展经济的技能,实现致富增收,解决农牧民在山下定居后缺乏经济来源的问题。

用项目聚人心,以效益促发展,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既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实现了稳定增收、持续增收。

新闻推荐

筑牢精神高地夯实执政基础——壤塘县以创新实践“五彩行动计划”为载体推动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纪实

编者按:夏日,行走在壤塘大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民生工程硕果累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生机勃发的杜柯河畔,一幅“党旗似火,百舸争流齐奋楫;美景如画,干群同心谋跨越”的画卷呈现于眼前。围绕中心抓...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