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跨越千里的爱——记壤塘县城关小学“绵阳班”支教老师

阿坝日报 2015-12-11 14:04 大字

■王娜

近日,笔者走进壤塘县城关小学滨河校区的一个特殊班级——二年级二班“绵阳班”。讲台上来自绵阳的成林老师正和孩子们讨论着“央求”一词的语意。台上成林老师用形象的表情,手脚并用扮演起了一个小孩央求母亲买玩具的情景。台下孩子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诠释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援建先援教,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绵阳班”不仅赢得了口碑,绵阳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在雪域壤塘生根发芽。

“兵教兵”突破语言障碍

在壤塘,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然而在汉语教学中,语言交流是最大的瓶颈。绵阳班41个孩子,只有10个孩子略懂简单的汉语交流,还常常词不达意。受过学前教育的仅1人。这给绵阳班的教学团队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教学之初,班主任龚仙彦开始尝试小翻译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孩子翻译给其他同学听,慢慢地有一部分孩子能够听懂了。于是又采用了四人小组模式,每节课都要留十几分钟给小组长,让他们组内交流学习,这样又有一部分孩子进步了。后来龚仙彦老师慢慢地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孩子学习困难,进而又采取打破平常的座位,搭成方桌六人小组,采用“兵教兵”教学模式,每组设立两个小组长释疑,当小老师。并且每堂课都力争使用多媒体,以更形象直观的教学克服语言障碍带来的不便。

去年10月31日,龚仙彦和成林老师为壤塘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校长色准说:“以前总以为语言是教育教学的障碍。看了、听了、享受了支教教师的优质课,感受颇深,整个课堂充满了他们对学生浓浓的爱和积极的鼓励!我看到孩子们的进步,读懂了你们的付出,深受感动!”

“手把手”养成教育奠基础

壤塘的天气昼夜温差很大,早晨特别冷,即使是洗漱也会成为一件痛苦的事。但每天早上7点龚仙彦和成林老师都会来到学校,带着孩子们洗漱,并逐个检查。

当笔者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龚仙彦和成林老师说:“壤塘县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区、也是包虫病的流行区。新入学的孩子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一学期也只能回家一两次。只有时刻陪着他们、提醒他们、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才能从小自立,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当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一师一优课”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两年间,龚仙彦和“绵阳班”教学团队不仅自己的教学成果斐然,而且亲自上示范课,指导任课老师制作课件,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媒体教学这种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也在城关小学的每堂课中普及开来。

前不久,一位老师在听了“绵阳班”的一堂展示课后,在微信中留言:“听了今天这堂课,已经不该是评价这堂课如何如何,我只能说深受感动,感受到了你们的付出,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非常荣幸有你们这样的优秀教师在这里,谢谢你们。”

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中,龚仙彦发现虽然这里相对绵阳的教学管理、理念滞后,但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责任心极强。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龚仙彦迅速以绵阳班为突破口,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常规管理制度,提出教学改革思路,并不断总结经验,陆续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其它班级推广。“绵阳班一日常规”“绵阳班争先创优细则”“绵阳班班干部职责”“绵阳班清洁轮流及职责”等等。各种制度的制定、实施,全体学生全面参与,为惩戒恶习,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提供一套完整的依据,让孩子们在肯定与表扬、警醒与鞭策中茁壮成长。

在谈及壤塘的支教,龚仙彦向笔者说:“我这已是第二次援藏了。虽然壤塘绵阳相隔千里,但这段援藏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经历,我会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尽力去爱这里的一切。”

新闻推荐

发展·变化·前进中的壤塘县

■桑木周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焦点汇聚壤塘“十二五”,折射出全县四万人民凝心聚力、同舟共济,艰辛、难忘和自豪的历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完美收官。这五年,经济发展...

壤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壤塘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