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绘出城镇新画卷 ——壤塘县加快城镇建设走笔

阿坝日报 2015-01-29 14:33 大字

■记者 赵原

城南入口广场的工程正加紧推进,祥塘大桥的建设为县城再增添出行便捷渠道,拔地而起的高楼,依山临水而建的保障性住房……一个个竣工的建设项目让壤塘城镇建设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建设中的工程助推着地区的发展。

壤塘,在扩建的浪潮中,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在城市功能提升的过程中,再造出一个宜居宜人的新壤塘。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20套,改造总投资1932万元,城建项目共16个,工程总投资达到18235万元……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彰显的是当地城镇建设工程中的民生情怀。

“搬新家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城区大了,配套设施越来越多。”一句话,就是一个印证,一句话,就是温馨的缩影。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更加实在地惠及民生,一幅围绕幸福的和谐画卷在壤巴拉徐徐铺开。

让利于民

围绕民生绘新景

环境更好了,城镇功能提升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伴随着各类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在壤塘群众眼中,土生土长的土地上,三天一小变,七天一大变,诸多的变化紧紧围绕着“民生”这个关键词展开。

随着城区的扩建,家住岗木达乡尕日寨的村民甲木洛一家的土地将用于城镇建设,而他的新家和今后的产业发展已经有了着落。最近,甲木洛正和家人合计着到了创业园后开办什么店铺?自己的民族特色新家里要如何进行装修?

按照政策规划,县里为搬迁户在城区建起了创业园,那里的商铺免租,可以用于民族特色产品加工、汽修等方面的经营,这让甲木洛感到很开心,“城里修得越来越好,来往的人越来越多,去那里做生意还免房租,我对挣钱有信心。”

“在城区的改造、扩建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壤塘县城乡建设规划局副局长王韵杰告诉记者,为了照顾拆迁户的利益,对于房屋需要拆迁的群众都会为之提供多种方案供其选择。比如房屋面积置换、给予住房补贴、住房和铺面的配套选择方案等,所有这些措施只有一个指向,保护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在建设中得到实惠。

目前,为岗木达乡岗木达村量身定制的农民创业园正在加紧项目推进,已经完成了100万元的投资。按照规划,创业园里除了一楼给村民作为商铺外,二楼及以上将被村里开发成旅馆,所得经营收入由村民进行分红。与此同时,县里还积极组织就业培训,为村里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岗位,积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李树清一家,是壤塘县城里一个普通的家庭。退休前,他在建筑公司上班。两年前因为城区建设的需要,他和老伴儿告别了居住多年的旧房子,搬进了位于临江苑的新家。如今,李树清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已经建起了宽阔的绕城路和体育场,而他的新家里各类现代化的家具也一应俱全,一家人过着温馨幸福的生活。

“这房子有85平米,是套二的户型。按照当时的方案,我和老伴儿选了一套房子和一个37平米的铺面。”李树清告诉记者,在老房子,由于建筑陈旧,配套设施跟不上,一家人的生活用水都要大院里去挑回来。而搬进新家后,不仅解决了用水问题,而且新房子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浴室,冬天再不用自己用桶烧水洗澡了。37平米的铺面现在已经出租出去,一个月能够给老俩口带来2000元的收入,加上退休工资和偶尔做点技术活儿,一家人一个月能有7000多元进账。

目前,李树清所在的华龙路共拆迁103户,根据大家的意愿都在临江苑和廉租房得到妥善安置。安置过程中,壤塘县将让利于民,有情安置贯穿于工作始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现群众搬得起、住得进、过得好。加强城镇建设提升的是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温暖妥善的安置彰显的是浓浓的民生情。

乐在城中

实惠印在百姓心

宽敞的店铺,集中化的经营,在县城华龙路的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一条街,林立的商铺不仅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平台,更是为当地百姓增收拓宽了渠道。

“自从搬到这里,棒托石刻技艺的名气越来越大,喜欢棒托石刻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我和搭档两个人都忙得很,每个月收入也达到6、7千元。”棒托石刻商铺艺人丹真如是对记者说道。据了解,整条街拥有商铺20余个,由政府出资200多万元进行集中打造,主要用于生产加工石刻、唐卡、藏戏面具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等藏民族特色产品,并对在此经营、加工壤塘特色文化商品的经营户,免收三年房租和享受税收优惠。

用城镇建设推动当地发展,在城镇建设中给群众带来实惠。不仅在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一条街,在壤塘县城中心,建起的中心广场是男女老少尽情享受锅庄的舞台;在罗吾塘后街,新建的幼儿园为当地带来了启蒙教育的福音;在临江苑、建馨苑,加速推进的小区建设把“住有所居”深深地印在了杜柯河畔。

文化场馆建设投资400万元,数字电视项目投资740万元,城市形象改造提升投资800万元……大量的项目集中在城镇建设,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工程中。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壤塘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河滩变成了河堤,让大家的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臭水沟变成了排污渠,夏天臭冬天冻的局面成了历史;垃圾堆变成了移动垃圾箱,脏乱差的环境一去不返了;新建的通信工程为大家信息沟通提供了保障,拓宽、新建的城区道路为出行带来了方便,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群众从中感受到的是实惠,从中更是凝聚着百姓对城镇的向心力。

巨笔绘新图,鳞次栉比的高楼、笔直宽阔的街道、花团锦簇的广场、透红盈绿的景观,绿水环绕,城林交融,胜景如林,人在城中走,如在画中游。随着县城“骨架”拉开,“血脉”畅通,“面孔”蝶变,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这里汇聚,一个崭新的壤塘正向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接地气”真情暖民心

■黄雷桑木周王娜记者杨刚三月壤塘,万物开始复苏。开春的晴好天气给人们拉开了干事创业的“新气象”。人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紧张忙碌的办公室、热闹非凡的田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农牧...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