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杜柯河畔新村靓 ——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民族新村建设走笔

阿坝日报 2014-12-16 14:37 大字

■实习记者 赵明瑞 记者 赵原

“新桥架好了,不用再走冤枉路了。”、“大黄有收成了,多挣好几千呢。”、“娃娃上学不用走远了,读书的事再也不操心了。”……在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聊的都是村里接二连三发生的大喜事。

出行更便捷,房屋更舒适,增收有门路,日子更殷实。走进如今的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整洁的村容村貌在诉说着这里的变迁,村民的脸上折射出生活的幸福。

扮靓村子  鼓起钱袋子

以项目促发展,以建设促提升。如何让群众的生活更加舒适?宗科乡加斯满村用实干描绘着新画卷,用事实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硬化路修到村民家门口,为大家出行带来了方便;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为群众送去了甘甜;排污沟建得一丝不苟,为宜居环境再添保障……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村民看得见,真真切切的变化让群众甜在心里。

“过去我们这里都是泥巴路,摩托车一过就是一阵灰,下雨天就更别提了,不小心还会滑倒。而现在村里都是扎扎实实的水泥路了。”深居大山,每一个村民都知道路的重要性,曾经,正是因为交通的限制,当地发展缓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斯满村把修路摆在了重要位置,今年,加斯满村甲度科通达路建设项目投资达到了311万元,加斯满村彭都小组道路建设项目投资也有59万元,一笔笔大额投资的背后,是加斯满村向前迈进的底气。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村里还有人办起了小茶馆,我要养好身体,还要看着村里人过得更好。”住着干净舒适的房屋,享受着幸福的生活,尚措老人如是对记者说道。

增收,是民族新村建设的重要核心,产业发展则是这个核心的有力支撑。为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加斯满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在全村范围内推广种植高原有机双低油菜200亩,良种青稞“康青7号”300多亩,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中药材种植也成了村内经济一个新增长点,目前,村里的大黄和秦艽种植面积也分别达到350亩和160亩。

“勾勒得再细致一点,整个石刻就栩栩如生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宗科乡还办起了石刻培训班,许多村民来到这里学习。培训班老师拉华告诉记者,如今石刻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行业前景十分看好。而培训班独特的教学模式则为当地有意学石刻技术的群众搭建起了一个吃上“技能饭”的平台。

提升教育  洒下未来的种子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村内发展兴旺。日子越来越红火的加斯满村人,又迎来村里另一个大变化:山沟沟里的村庄也有自己的幼儿园了,“想教书没环境,想托幼没教师”的幼儿教育“瓶颈”在这里被彻底打破。基础教育的提升在民族团结新村建设的路上也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没走进加斯满村的幼儿园,就先听到孩子们念儿歌的声音。甜美的童声,色彩明快的三层教学小楼和远处的雪山一道共同构成一幅和谐醉美的画面。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我们多方面想办法,现在学校硬化操场、安全围墙、排水沟等等都一一建好了,前后投资300万元呢。”幼儿园园长蒋佳媛告诉记者,目前,园内共有65名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为大班和小班,4名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也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温馨的教室、整洁的学生寝室,无一不让村里的家长们感觉到,把孩子送到这里是“色泽麦格(放心)”的。

“每次看到他们都会让我有种亲切感,娃娃们都很聪明,我们相处得很愉快。”教师余晰玉被孩子们称为“贴心妈妈”,长期和孩子们打交道养成了她耐心细致的个性。从外地来到藏区对余晰玉而言是她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付出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余晰玉的话语中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上,也让人感受到,希望,正在这里发芽。

一项惠民行动,一个民生工程。从昔日的穷乡僻壤变身为今朝的幸福天地,华丽转身的背后,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怀。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一个个村庄和加斯满村一样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变迁,川西北高原的座座新村正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新闻推荐

杜柯河畔新村靓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民族新村建设走笔

杜柯河畔新村靓——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民族新村建设走笔02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04版

壤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壤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