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百姓尽情享受“精神食粮” ——壤塘县群众文化发展纪实

阿坝日报 2014-12-30 14:36 大字

■桑木周 王娜 

实习记者 天杰 记者 杨刚

初冬时节,寒气袭人,一股冷风直往体内钻,但是在壤塘县第二届民间手工艺技能大赛及千人锅庄迎国庆活动中,观众们兴致盎然地观看着舞台上精彩的表演,看到动情之处就眼泛泪花、又不停地鼓着掌,看到激动处就哈哈大笑,不时和身边的人讨论、交流。而这只是壤塘县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百姓的一个缩影。

把文化盛宴送到百姓家门口

走进宗科乡依冬村,远远就能看到一栋两层楼的红色房子,旁边宽阔干净的广场上,健身设备一应俱全。“我们的书屋就在村委会一楼,现在很多村民没事都爱来书屋里坐一坐、看看书,尤其是年轻一点的。”村长高向东向记者介绍道,目前最受欢迎的就是农村科技养殖、农村科技种植等技术类的图书,因为这可以让村民们接触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这个广场才新修不久,平时大家就跳跳锅庄、锻炼身体,要是县上的来表演,也是在这里。”高向东介绍说。

把舞台搭到田头,将艺术送到基层,让百花回报沃土,用艺术奉献人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如今的壤塘,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60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

一本本实用的书籍、一个个精彩的舞蹈、一支支动人的歌曲、一个个搞笑的小品,正在蓬勃开展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让壤塘的农牧民群众不仅在家门口欣赏到了一场场视觉盛宴,更让各族群众在欣赏节目中深深感受到现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据了解,今年壤塘县共开展“送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12场次,吸引了约6万名农牧民群众的观看,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冬日的寒冷渐渐沁人,却冰冻不了群众文化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走进岗木达乡岗木达村村民扎西罗吾家里,一家人正在其乐融融地看电视。“我们现在可以收到好几十个台了,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简直让我看都看不过来。”扎西罗吾告诉记者,五花八门的广播电视节目,给住在大山的人们带来了了解外面世界的新途径。

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节目,青海、西藏藏语卫视,康巴卫视、阿坝州台、壤塘县台……一个个当地农牧民看得懂、听得懂的广播电视节目,让当地农牧民群众彻底告别单一乏味的生活。“我还是喜欢看藏语频道,主要是像我们这种老年人,汉语懂得不多。”如今的壤塘百姓,不用出门也能了解天下事,坐在家里就能享受五彩的生活。

“听说我们县里还在建图书馆和文化馆,以前我一直觉得只有外面大城市里面才会有的,没想到现在我们自己也能够建起图书馆了。”当地居民彭措说,“以后没事去坐一坐,多学习下,总归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图书馆、文化馆的修建,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能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图书馆、文化馆修建是去年就开始的,共投资900万元,现在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年底通过验收之后就会尽快投入使用。”壤塘县文化局负责人周春香告诉记者,文化馆、图书馆的修建,不仅为农牧民群众平时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更为他们的爱好与技能培养提供了指导,旨在满足、引领居民文化生活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壤塘县的发展奏出稳定和谐的乐章,描绘了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精美的觉囊唐卡、别致的时轮藏香……在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现在已经有400多名藏族孩子在这里学习觉囊唐卡、唐卡堆秀、雕塑和藏香制作等技艺。“今年1月,觉囊唐卡和时轮藏香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我们也成功申报了觉囊唐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这使得在这里学习技艺的孩子们就更努力了。”传习所创建人嘉央罗周满脸自豪地对记者说。

这个寒冬,文化犹如一股股暖流,让壤塘的农牧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在壤塘县,不论是边远的乡村,还是遥远的牧民定居点,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送去的精神食粮、送去的欢笑与快乐。

从漠视自己的文化,到主动传承传统文化;从简单的传承文化到如今的深入挖掘内涵,壤塘不断遵循着历史的脚印,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让文化更灿烂,让文明更出新。壤塘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描绘出一幅多彩的文化画卷。

新闻推荐

阿坝州两地荣获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本报讯(李庆峰)日前,在首届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文化部举办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颁牌仪式,正式公布442个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四川省共有27个区(市、县)...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