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牌”调解员促一方和谐——壤塘县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见闻

阿坝日报 2014-11-11 14:40 大字

■桑木周  王娜

近日,壤塘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历经七天七夜,成功调处尕多乡一起家庭离异纠纷案件,至此这件时间跨度近两年、矛盾重重的纠纷终于得以化解,其调解员瓦洛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金牌和事佬”。

2012年末,该县着手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近两年来,该县高度重视,健全村、乡、县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加大工作力度,全力筑起和谐“第一道防线”。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该县共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78起,调处270起,调处成功率达97%,涉及标的5254000元。

有纠纷找人民调解员

壤塘县矛盾调解中心调解员瓦洛今年68岁,大家亲切地称他“和事佬”。他做事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由他经手调解的一般性案子“最快1天,不出7天”就能有个圆满了结。

为及时解决跨区域、大矛盾的纠纷,今年三月,在村、乡两级调解机构基础上该县正式成立县“调解中心”,县大调解办在村、乡调解员中精选优秀调解能手组成县级人民调解队伍,至此壤塘人民调解实现县、乡、村三级全面覆盖。期间,共有8人成为县级人民调解员,瓦洛便是其中一名。“当时我是宗科乡村支部副书记,兼任依东村调解员,从未想到会成为一名县级人民调解员,毕竟认知不足,对法律知之不全面,如何调解县级的案子,心里没底。”村事无所不破的瓦洛对第一次参与县级案件记忆犹新,当时由司法局人员带头调解,瓦洛像个学生干站在一旁,完全摸不着头脑。

那一次之后,瓦洛知道要给自己“充好电”,司法局每半月法律讲堂他一课都不落下,和“同事们”一起听政策学法律,了解民俗风情等。如今称他为“金牌和事佬”一点也不为过。

此间,“有纠纷找村、乡调委会,不行找县调解中心”的共识在壤塘越来越深入人心。很多群众主动上门要求专业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从人命关天的医患矛盾冲突,到车辆刮擦纠纷,还有邻里、婆媳、兄弟之间的琐事,专业的人民调解员们运用着“情、理、法”,解百家纠纷,化干戈为玉帛。据悉,壤塘拥有人民调解委员会76个,调解员262名,发放证书242本,印章45枚。

调解是力求平衡的“一杆秤”

今年9月底,岗木达乡两村的旧案“三山一界”纠纷又一次反弹,该县为稳控事态,在争议地设看点执勤监控,部署专门力量用于应急处理,事态在短时间内有效遏制蔓延升级。治病先找根,该县人民调解员同时深入现场,开始主导调解工作,深度解除问题的根源。

“调解需在找到突破口后,还要恰如其分地找到双方的平衡点,找到了这个点案件基本就了了。”调解员阿白总结道。

调解中,调解员深入实地调查取证,认真询问第三方见证人,充分听取当事人双方及代理人的陈述,对争议分歧较大意见难以统一的地方,采取传统管用的办法对质。

阿白坐在长桌中间位置,两旁坐的是双方当事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又一场疏导、劝说。“你们是邻居,喝一条沟的水,走的同一条路,抬头不见低头见,路可以一起用,今年你们维护,明年他们来……。”通过9天的调解,当事双方在县相关单位的见证下达成了双方都满意的调解协议。

回到尕多离异纠纷案,瓦洛更是注重调解“秤杆”的重要性。此案当事双方在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瓦洛知道只有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点”才能有效调和。他首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开展“背对背”的法律政策宣讲,努力实现“面对面”的谈话,然后从案例的法律、道德、习俗等层面开展调解,在不逾越法律底线的原则上,合理安排抚养、财产分配、精神损失补偿等事项,最终这起家庭纠纷案成功化解。

新闻推荐

筑起百姓健康“堡垒”——壤塘县破解群众“就医难”纪实

■尼玛初扎西姐实习记者天杰记者杨刚“镇上的卫生院修好了,看病不用跑那么远了。”“医院的医护人员热情周到,我们看病也就放心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就能报销,负担小了。”……一句句朴...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