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心谱写教育援藏之歌

绵阳日报 2014-11-17 17:16 大字

□ 本报记者 邓娟

一年前,游仙区石板镇乡村教师龚仙彦主动请缨来到阿坝州壤塘县支教,用无私大爱温暖藏区孩子。一年后,他又主动申请延长支教时间,用行动诠释着“这里需要我”的朴实语言。

A不顾家人反对

乡村学校坚守18年

上世纪90年代初,龚仙彦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选择回家乡游仙区石板镇当老师,这一干就是18年。期间,他有机会到大城市发展,但龚仙彦毅然选择了坚守。

龚仙彦工作的石板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孩子。为了给这些孩子更多的爱,他总把家里好吃的、好玩的拿给他们,他的儿子还为此“吃醋”,哭着说:“爸爸不爱我了。”

“我和妻子都是老师,平日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儿子的照顾,对他确有愧疚。”龚仙彦说。

一次,龚仙彦班上一名孩子生病住院,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龚仙彦一直留在医院照顾,直到孩子的父母赶回来。孩子的父母很是感谢,他却说:“一点小事而已,我们都是为人父母的。”

B被支教同行感动

毅然选择藏区支教

一次偶然机会,龚仙彦听人讲起游仙区一位支教壤塘县老师的故事,很是感动。2012年,他主动请缨到壤塘支教。他相信,凭借自己18年的教学经验,在壤塘一定会有一番用武之地。

去年6月,龚仙彦被选为游仙区援藏教师。8月,他跟随绵阳市援建队伍来到壤塘县,在县城城关小学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

壤塘的气候环境导致龚仙彦出现较为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为了城关小学的孩子,他一直坚守岗位。绵阳援建壤塘县前线指挥部领导知道后,命令他休息,他却说:“我这么年轻,身体好着呢。”城关小学的师生劝他休息,但他却说“我身体没事。”

C不舍这群孩子

主动申请延长支教

眼看自己的支教期满,但龚仙彦怎么也舍不得离开这群孩子,他说:“这里需要我,我暂时还不能走。”于是,他跟妻子商量,打算再留两年时间,为这里做点什么,妻子也赞同他的想法。于是,他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希望组织同意他再在壤塘县支教两年。很快,他的申请得到了批准。“他做事很踏实认真,从来不求回报。”绵阳援建壤塘县前线指挥部指挥长雍波向记者这样形容龚仙彦。

龚仙彦支教的城关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这里的师生都尊称他为“老龚”。今年秋季开学后,城关小学在一年级中成立了“绵阳班”,龚仙彦担任班主任,教数学课。为了拉近跟孩子们的距离,他主动向学生学习藏语,还花钱给学生买了400多个作业本,以及200多支铅笔。

支教期间,他还主动教当地老师制作课件,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中,他发现当地的教学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但老师、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很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他迅速以绵阳班为突破口,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常规管理制度,提出教学改革思路,并不断总结经验,陆续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其他班级推广。

谈及壤塘支教,他说:“援藏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经历,我会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尽力去爱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在改变着我,使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和坚强,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新闻推荐

绵阳援建壤塘工作有序推进

本报讯绵阳市派出的42名援助壤塘干部人才工作队7月6日晚到达壤塘后,克服高原缺氧、身体不适等困难,连夜与壤塘县委进行了对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壤塘人、做壤塘事,甘于奉献、主动作为的精神...

壤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壤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