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百姓就医添底气——壤塘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笔

阿坝日报 2014-08-11 14:50 大字

■桑木周 记者 赵原 刘尚剑

高原的阳光照射着夏日的壤巴拉,如同一项项惠民举措一样温暖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2014年壤塘群众看病更有底气了。农民个人一年缴费70元,住院最高可报销1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更真切地感受到“病有所医”的舒心。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去年,全县参加新农合人数首次突破30000人大关,到2014年,参合人数达到32822人,参合率达99.07%,参合人数和参合率均创历史新高。

看病无负担  入院求医更轻松

“经过医生的诊治,病已经好多了,过几天就可以回家做事了。”家住蒲西乡小伊里的博姆用浓重的当地口音告诉记者他输液的原因,因为患有肺炎、扁桃体炎、糖尿病,他已经输了一个星期的液了。

“这里输液好,在别的地方要花3000多块钱,这里便宜,只交228.4块钱。”说起花费,博姆相当满足,而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在他看来也已经十分不错了。

博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者。在壤塘县的乡镇卫生院,群众的医疗费用按照95%的比例报销。在博姆住的村子里,几乎每个人都参加了合作医疗,并从中受益。

在南木达乡,村民拉波也通过参加合作医疗,得到了一个大实惠。去年春节,拉波患上了尿毒症。州医院医师建议进行肾移植手术治疗,合作医疗为他家报销了66152元。尽管依靠挖虫草攒了些家底,但6万多元对家里还是个不小的数字。“原来交钱的时候我不相信,现在我劝大家都要加入合作医疗。”如今,拉波在村里成为了合作医疗的义务宣传员。

“合作医疗让群众的健康意识得到增强。”壤塘县卫生局局长王世权告诉记者,“乡镇卫生院从病床没人用,转变为如今群众自觉来就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曾经,生活在壤塘乡镇的群众生了病并没有进医院的习惯,大多是扛一扛,拖一拖,通过祈福来祈求早日康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诊疗费用成了群众看病的负担。通过实行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负担相应减轻,才有了迈进医院求医的进步。而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才能真正了解“参合率达99.07%”这个数字的意义,也才能真正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何被称为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得发展的民生工程。

机制在完善  群众实惠看得见

沐浴改革春风,享受民生红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群众的满意度至关重要。“新农合的基金要用好,一定要用在群众身上。”作为一个贫困县农合办的主任,陈勇深知用好这笔基金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防止新农合基金不浪费、不流失、不挪用是陈勇和他的同事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正通过加强补偿业务管理,强化补偿资料审核和监督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准确掌握新农合运行情况,及时排查和消除基金安全隐患。”围绕新农合的各种配套机制在壤塘正越来越完善。

在壤塘县人民医院,院长罗方勇告诉记者:“去年,县医院共为1348名参合群众报销药费237.03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后,住院农民渐渐增多了,截止今年5月,农民住院人次已达到了840人,同比去年上升10%。”医院收费、报销等项目目前都已联入全县新农合网。病人出院时医院先支付,后与新农合办结算。农民跑的路少了,得到的实惠更多了。

全县新农合基金累计收入1220.66万元,新农合基金总支出1093.51万元,补偿总人次7387人次,参合率达99.07%……一个个无声而有力的数据见证着壤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路走来的印记,从中也折射出壤塘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底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惠民政策在壤塘的实施,犹如新风雨露,滋润着壤塘的山山水水,渗透到每位参合群众的心田。一个个铿锵的脚步,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惠民的阳光洒在了壤巴拉群众的心坎上。

新闻推荐

“家庭医生”走进壤塘县农牧民家中

■桑木周为进一步探索乡村医生优质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网底”作用,近日,壤塘县结合该县实际率先在蒲西、南木达两乡为试点乡镇,积极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由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

壤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壤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