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园成为农牧民 创收“小银行” ——壤塘县“小菜园”建设掠影
■桑木周 记者 赵原 刘尚剑
硬化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通到牧民家,村容村貌越发整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牧民定居工程、精品旅游村寨打造等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实和推进,壤塘的村村寨寨正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
杂乱的牲畜围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修建整齐的越冬暖棚;过去的“大屎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民族特色浓郁的两层小楼。“从来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这是圆了我一辈子的梦呀。”、“村里都有人买了小汽车,我也要攒劲,争取年底能实现这个愿望。”……设施日趋完善,基层服务逐年提升,诸多变化带来的是壤塘群众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增强的是当地百姓发展致富的信心。
流水潺潺,庭草交翠。春夏之交,行走在壤塘的村村寨寨,又一个变化吸引着记者的眼球: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建起种植瓜果蔬菜的“小菜园”了。
嫩芽初吐的小苗在地里整齐排列,防止牲畜踩踏的围栏将菜地包围。一个个“小菜园”和整齐排列的屋舍一道使一副清新醉人的画面跃然眼前。而就在这样的“小菜园”里,却包含着“大名堂”。
“小菜园”建设算的是一笔田间地头的经济账,家住壤塘县吾依乡章腊村的牛勒就从中尝到了甜头。通过牧民定居工程,牛勒家住上了两层小洋楼,楼前的8分地都被他用来发展“小菜园”。“地里种着莲白、土豆、大白菜这些作物,虽然不多,但一家人绝对够吃了。”
在牛勒家的菜园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按照市场价计算,土豆每斤大约2元上下,莲白大约1.5元,大白菜约2元。按照他今年的种植量保守估计,土豆约产200斤,莲白150斤,大白菜约50斤,这样在食用蔬菜上,他家至少可以节约700多元。而种子、化肥、地膜等都是县农业局统一免费提供,这又为他节省了一笔开销。
“村里还有的人家地块比我家的更大,种植的蔬菜吃不完还会到市场去买。现在有些农户正在和中心校食堂联系,希望能有合作的机会。”牛勒告诉记者,“小菜园”建设为村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小菜园”建设算的也是一笔改善人居环境的生态账。通过项目实施,农户居住环境得到了美化,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这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往院子里都是堆放一些杂物,土地浪费了不说,看上去还让人觉得‘脏乱差\’,十分影响环境。”今年,在乡里的指导下,孟术文把院里的空地改造成了“小菜园”,种上了蔬菜。孟术文所在的南木达乡,是壤塘县气候条件较好的乡镇之一,对发展“小菜园”他显得很有信心。“再过两个月,地里菜苗子都长起来了,房前屋后一片绿,那将是多美的一番景象。”
“小菜园”建设算的更是一笔调整产业的扶贫账。在壤塘,群众收入主要依靠采挖野生药材和放牧,种植业长期以来以青稞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且效益低下,对土地的利用也明显不足。“挖虫草有时就是赌运气,这样一家人的收入很不稳定。搞‘小菜园\’不仅能保障生活,也为今后的大规模种植积累一些经验。”中壤塘乡阿木滚寨的成勒把“小菜园”作为家里调整产业结构的一次尝试。
成勒家屋后的两亩地里莴笋、大白菜、豌豆等作物都种得有,从下种到现在,县里不时会派出农技人员到他家进行技术指导,这让他的底气更足了。
在壤塘县农业局,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小菜园”建设项目共涉及农牧民800户3650人,惠及贫困户460户、贫困人口或大骨节病患者2800人。这不仅开创了牧区蔬菜生产的先河,使当地膳食结构得到改变,同时还调整了当地种植业结构,产业发展得到培植,农牧民收入有所增加,扶贫效益明显。
一个个“小菜园”里洒下的是种子,播种的更是群众致富增收的希望,生长的是蔬菜,更孕育着壤塘产业结构调整的美好前景。
新闻推荐
全力以赴为群众众志成城保家园 ——壤塘县抗击“6·13”重大洪灾纪实
■记者杨刚子琦宏翔电闪雷鸣,暴雨倾盆,降水量极值被一次次刷新!暴雨肆虐,杜柯河、则曲河河水暴涨;降雨不断,山体滑坡、河堤垮塌、房屋损毁……近日,壤塘县遭受大面积强降雨,相继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