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过“三关”绵阳会展业“登堂入室”

四川日报 2013-09-09 15:08 大字

●从“以街为市”到入驻永久场馆

●从“自产自销”到辐射川西北

●从政府主导到试水市场化

□本报记者 祖明远

入秋以来,暑热退尽,绵阳的会展业却忽然“火”了起来。

9月5日上午,绵阳市科技城展览馆迎来主体工程完工后的首演——第二届 “绵阳造”名优特新产品展销会在此正式开幕。持续一周的展期内,这里将有623家企业登场,展出商品达4313种;接下来的10月,这里又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展会——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交易会。

不经意间,会展已成为绵阳的一张城市名片。而回首绵阳会展业发展路径,凸显了二级城市会展业发展普遍面临的三关:硬件设施、品牌影响力和专业团队。

硬件关:

2万余平方米的科技城展览馆投入使用

9月5日上午,望着科技城展览馆前川流不息的观众,绵阳市商务局服务业发展科副科长李锐很激动。从8月31日起,他和同事们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全部23000平方米展区的布置,并见证了绵阳会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首个在室内展馆举行的大型展销会。

绵阳举办展销会的历史很悠久。持续20年的秋交会曾被称为绵阳“第一会”。1986年,第一届秋季商品交易会吸引了近一百万人次赴会,成交总额达6.6亿元。“但这种展销会并没有固定场所,只能临时占用街道搭棚。”绵阳市商务局局长侍玉蓉说。

随着商业发展,对大型会展场馆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去年的第一届“绵阳造”展销会,参展人次超过30万,金额突破130亿元,简易的会场也让李锐感到遗憾。“在体育场内搭棚,虽然很便捷,但影响展示效果,也给布置会场增添了很多麻烦。”

当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科技城展览馆投入使用时,留给李锐他们布置的时间仅有4天。但所有参与布置的工作人员都很兴奋。“会场布置、疏散线路、安全检查,这些对我们都是新的挑战,但感觉不一样:我们终于登堂入室了。”李锐说。

品牌关:

走差异化路线 打造区域会展中心

9月4日下午,来自广元一家茶叶公司的黎素君就忙着布置展区。回忆刚收到参展邀请的场景,她第一反应是惊讶,然后是喜悦。“惊讶是因为‘绵阳造\’展销会居然向广元企业发出邀请;喜悦则是因为能够进入这么大的市场,当然要来一趟了。”

黎素君并不是唯一参展的外地展商。在她的展区旁边,分布着来自成都、德阳、南充、遂宁,云南、西安以及雅安市雨城区,阿坝州红原县、壤塘县的130余家企业。他们共同撑起了一个展区——川西北特色农产品展区。

“绵阳的目标是成为川西北商贸中心,‘孤芳自赏\’可做不到这一点。”绵阳市商务局副局长郭芸说。在她看来,参展的外地企业其实是双向渠道——把外地产品带到绵阳,同时也采购绵阳产品。这也是绵阳做强自己会展品牌的思路:走差异化路线,打造次级区域会展中心。

提高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关键还在于提高“民生味”,让更多老百姓参与进来。据介绍,本届“绵阳造”展销会中80%以上的展品是面向普通市民销售的。同时,为方便市民来观展购物,绵阳市开行4条由城区直达展馆的公交专线。

团队关:

政府先“扶一程”鼓励市场化团队来“接班”

缺乏专业会展公司和专业人才,一直是二级城市发展会展业的短板。对此,绵阳的做法是政府先“扶一程”,再逐步向市场化过渡。

以第二届“绵阳造”展销会为例,大部分准备工作由商务局等政府部门来完成,包括与参展企业的联系、场馆的布置、对外宣传等方面。“这次展销会对我们的团队是一次练兵,都是很珍贵的经验。”侍玉蓉说,“未来将在此基础上,参照成都经验,成立专门指导、管理会展的部门,而具体会展活动则鼓励市场参与。”

事实上,本届展销会已开始试水市场化——对川西北特色农产品展区经营权、整体广告位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

更大的进步则在网络上。用时仅1个月,“绵阳造网上展销会”就成功上线运行,已有1000多种产品上线。“关键在于借助了绵阳本土的电商平台的力量,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运作。”绵阳市商务局综合信息科科长梁桢说。

网站不仅是绵阳名优特新产品的展示窗口,同时也具备实用价值——可以直接点击心仪的产品进行购买。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配送范围已走出绵阳,扩展到全国范围。未来还将拓展产品线,打造成为绵阳电子商务的一个品牌。

新闻推荐

壤塘远牧点牧民用上电

本报讯(王娜记者徐中成)8月30日,在壤塘县海拔3800多米的四马吾拉沟沙古洛牧场,牧民泽壤尼玛拿着手机高兴地给家人打电话。得益于壤塘县启动的户用光伏供电工程,泽壤尼玛外出放牧解决了照明、电视、网...

壤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壤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