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充实***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精神文明上的小康。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专章部署了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施文化惠民扶贫行动。实施文化惠民扶贫,既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也是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扶贫特殊功能,用文化充实***内涵,为四川省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文化扶民上用真功,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近年来,四川省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任务依然艰巨。从扶贫开发过程来看,往往出现“今日脱贫、明日返贫”、越扶越贫的现象。究其原因,客观因素当然存在,但最根本的还是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跟上,文化贫乏。物质经济上的扶贫,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难以解决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动扶贫开发,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教育培训上和思想道德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子”。
要在扶“志”上用真功。“人穷,志不能穷”。扶贫开发,关键在“人”,在“人”的志向和决心。当前,有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扶贫开发,不仅是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更是地方干部群众的分内之事。没有广大群众的广泛自觉参与,党委政府“包办”,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发动广大群众一起干,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要在扶“知”上用真功。推进扶贫开发,教育是前提和基础,知识是关键。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是造成大面积贫困的深层原因。国内外经验表明,通过向低收入者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的教育机会,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治理贫困的重要手段。教育扶贫,就是着力于让教育成为播撒现代文明的“播种机”、让知识成为孕育富裕的“脐血”。只有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提高贫困群众素质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巩固和提升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推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大学生资助力度,积极协调和落实学前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奖励补助和优惠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落实好贫困地区教师的职称(职务)评聘和生活待遇,真正让教师下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要在扶“德”上用真功。有人曾说:新中国头30年是解决“挨打”问题,第二个30年是解决“挨饿”问题,今后30年是要解决“挨骂”问题。现在经济发展了,批评声却更多了,大家埋头苦干,有时却得不到理解认同,这有工作做得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问题。面临复杂的扶贫开发实情,在时时审视自身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要加强“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给予扶贫开发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
在文化惠民上使真劲,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是保障贫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整体看,四川省贫困地区尤其是“四大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这是我们扶贫开发中的“短板”。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抓住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抢占阵地,切实解决好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要在基础建设上使真劲。基础设施,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到贫困群众住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贫困地区尤其是“四大片区”大部分地处偏远,交通非常不便,气候环境恶劣,条件相当艰苦。而文化惠民扶贫任务件件都是硬任务。必须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扎实推进。
要在产品供给上使真劲。文化无形无影,看不见摸不着,但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客观认知和价值判断,主导社会主流意识。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们健康积极向上,而落后的文化却让人们愚昧消极没落,落后的文化“杀人于无形”,危害相当大。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去占领群众的生活时间和心灵空间。要实施文化惠民重大工程,组织文化惠民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要在提升服务上使真劲。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围绕“建得起、用得上、推得开、可持续”的工作思路,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实践证明,文化院坝不仅让群众娱乐了身心,提高了思想素质,而且成为了党委政府了解群众的重要窗口、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引领群众的重要阵地。要以文化院坝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摸清底细,做好规划,结合前期幸福美丽新村、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实际,充分了解和尊重群众意愿,确定建设点位和建设目标。
在文化富民上出真招,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径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贫困地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路径。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文化惠民扶贫,实质上就是发挥文化的力量,帮助困难群众搭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要发挥好贫困地区自身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为贫困地区开辟一条文化富民新路。
要在重点项目上出真招。文化重点项目是文化富民快车的引擎。文化富民,首要是做实一批重点项目,抓好项目精准规划。要加大项目包装推介力度,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选准选强实施单位,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配套,推动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实施,使已建成项目精准见效。
要在特色打造上出真招。“特色”,就是要走“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子,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四川省贫困地区有的地缘相接、有的风物相近,在有限的区域内,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搞错位发展。要建设特色基地。特色文化基地具有强烈的聚集效应,应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发展,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如四川省阿坝、绵阳北川打造的羌绣基地效果已初步显现。要打造特色村镇。四川省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应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纳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延续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示范乡镇、示范村。要培育特色品牌。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只能“看山看水看月亮”。文化产业富民应将各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核心是要形成文化品牌优势。应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成都为中心,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发挥四川省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优势,精准识别、规模培育,打造一批叫得响、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在发展创新上出真招。近年来文化产业界流行一句话叫“无中生有”“有中放大”。也许老祖宗什么也没给,只给了一条生命,给了一颗“脑袋”,但有些地区却在“无中生有”的创意中走出了一条生路。福建莆田市“无中生有”,成就了莆田文化产业的“三驾马车”。遂宁市大英县将1.5亿年前的地下古盐湖,打造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健康疗养度假区——“中国死海”。“无中生有”就是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要创新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利用得好能产生倍增效应,利用不好就造成无效浪费。应持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倍加珍惜、科学利用,不能走过去照搬、模仿的老路。要创新政策工具。统筹发挥财税、农业、国土、工商、旅游等相关部门职能作用,跳出条条框框,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组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创新实施手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市场、社会、群众的力量,形成政府科学引导、市场有序参与、社会积极响应、群众主动脱贫的工作格局。其中,要管好政府之手,用好市场之手,让社会伸出手,让群众自己动手,保持发展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十分艰巨。文化惠民扶贫作为***的重要内容,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铁肩担责、攻坚克难,以决战决胜的坚定信心和从严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夺取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里)1月22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四川书法艺术周系列展在成都开幕。系列展共展出720件作品,分别在四川美术馆、四川省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此次系列展作品全面反映了...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