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 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
四川省西部计划志愿者三年来经历了什么——
□吴晓彤 本报记者 钟振宇
今年,是四川省实施西部计划西藏专项的第三年,报名人数达到了730余人。从2013年起,团中央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首次特设服务西藏专项。三年来,四川省分三批共选派了160名大学毕业生分赴西藏各地,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专长、展现风采。
这批“90后”志愿者,在西藏的工作生活如何?志愿服务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本报记者赴藏期间,有幸接触了其中的一些志愿者。
初到: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今年,四川省从身体素质、所学专业、语言文化等方面统筹,择优选派40名同学赴藏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届毕业生刘熙娴就是其中一员。“大学期间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对志愿服务一直有着热情。”她说,当西部计划在学校做宣讲时,毫不犹豫报了名。
8月初,刘熙娴到了西藏八宿县卫生局。还没等她完全适应海拔和水土,就跟着医生下乡义诊。“下乡时条件是苦,但我很享受那种生活。选择来西藏,就是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深圳籍学生李文馨,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参加了西部计划西藏项目,“自己的价值在艰苦的地方能更好地展示出来。”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初来乍到的志愿者多少有些不适应,为了让大家更快进入状态,援藏志愿者建起了QQ群,“志愿者都是一人在外,有时候身体不适,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很多人不会跟父母诉苦,我们就只能抱团取暖。”一名志愿者说。
当地人的热情和淳朴,帮助新志愿者很快进入了状态。油画专业的李文馨服务于西藏墨竹工卡县委宣传部。“每次下乡,看到特别美的风景或者人文景象,我都会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记者随手翻阅,发现她的画作上,到处都是笑颜,“虽然刚到的时候语言不通,但当地人看见我们都笑呵呵的,很温暖!”
续签:让自己学会承担责任
去年四川省高校毕业生申请到西藏报名火爆,由于名额有限,最终能赴西藏服务的只有100人。一年之后,他们中共有83人选择了续签一年服务期。
去年,唐小松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便来到西藏江达县一所初级中学服务。今年已是他在西藏的第二年。“这里的学校真的很缺老师,英语、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我们都教。”唐小松说,这也是再留一年的原因之一。“一年服务期快到的时候,我不是没想过回家。但每次和学生对视,心就软了。”
为了教好学生,化学专业毕业的唐小松没停止过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我得对学生学习负责。毕业时选择支教有逃避就业压力的因素,一年多的志愿服务让自己学会了承担责任。”
同样选择续签的毕业于阿坝师范学院的藏族毕业生白马界,目前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担任辅导员。“每当孩子们需要我的时候,就会给我力量。”这一年,白马界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与西藏学生分享,“我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学习。”
扎根: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
西部计划招志愿者的服务时间通常为1至2年,大部分人会在服务期满后回到内地开始新的生活。然而也有一些人,通过藏区志愿服务,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最终选择扎根高原。
来自成都的蒋欣伶是记者长期跟踪关注的一名志愿者。2013年加入西部计划后,她被分到西藏林芝地区第一小学支教,在今年6月完成了两年的志愿服务。艺术专业出身的蒋欣伶最终决定留在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做一名美术老师。“我很喜欢这里的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唐卡。希望有机会学习传承这些文化。”蒋欣伶说,如果我画的作品能给别人带来新的感受,或者给他们带来生活的热情,这也是服务的一种方式。“两年的藏区生活让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这里有很多贫困孩子需要帮助,但我的力量实在有限。”蒋欣伶时常通过走访或者打听到哪些家庭缺什么,在朋友圈发布,朋友再帮忙转发,有很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
蒋欣伶说,很多人知道这里需要帮助,但不知道他们真正缺的是什么,希望利用社交平台传递这里的准确需求信息。
新闻推荐
致敬道德模范□本报记者王青山【事迹】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地税局干部何艳在丈夫不幸离世后,用她弱软的双肩,担负起照顾公婆、教育幼子的重担。从此,她从儿媳变成了女儿。2007年,何艳与武警军官聂辉喜结...
阿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