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尊重自然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川日报 2013-05-12 16:06 大字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科学重建离不开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和产业振兴

汶川特大地震经验警示我们,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绝不是一时一地的短期行为。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要充分地尊重自然。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经验也启示我们,产业的恢复重建,是芦山灾区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

科学重建,始终要牢记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

记者:做好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工作,对于科学重建有何重要意义?

杨冬生:汶川地震之后的2-3年里,地震灾区先后发生红椿沟泥石流、清平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经验警示我们,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防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绝不是震后一时一地的短期行为。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本身就是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区。切实开展科学重建,确保不产生新的重大人员伤亡,我们就必须把地质灾害防范作为工作的重点,持之以恒地抓。可以说,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防范将伴随整个灾后恢复重建过程,甚至更长的时期。

记者:如今,芦山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正在展开。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在芦山地震灾区的科学重建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冬生:次生地质灾害本质上是自然灾害。因此,地震灾区的科学重建必须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理念,做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顺应自然,就是在重建中要主动、有效地规避灾害。比如说,我们不能把工厂建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也应该让城镇避开地震断裂带。

尊重自然,就是在我们的生产活动中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适合开发的地方就绝不强行开发。

保护自然,就是不能进行高强度的过度开发。芦山地震灾区有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里山高谷深,人类生产生活可利用的土地少,相对其他地方,这里“保护自然”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科学、高效、安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出的要求更高。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编制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我们将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原则和要求融入两个规划之中,根据地质灾害评估结果,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灾区有限的土地资源,为灾区群众更好地重建家园提供科学指导。

产业重建 增强灾区“造血功能”

——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海林

记者:作为灾区产业重建规划的牵头部门,省经信委目前有什么思路?

王海林:产业重建是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目前,省经信委已成立工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编制产业重建规划,参与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牵头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相关产业政策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支持意见。规划制定,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基调,充分利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比如成都·阿坝工业园、广元川浙工业园等“飞地园区”模式等,指导和推进灾区工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和提升。

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布局,集聚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主体,政府支持等四大原则。

记者:怎么做到“调整结构,优化升级”?

王海林:产业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在重建中调优结构、转变方式、提升水平,推动工业发展走上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良性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增强灾区“造血功能”。我们将充分依托灾区最大的绿色资源,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壮大水电、农产品加工等资源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电冶一体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托产业园区,推进灾区产业布局调整。根据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多途径推进适宜、适度重建区内产业园区的提质发展,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支持名山、雨城、荥经等地以原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建立完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发展一批符合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的优势企业、重点项目。

记者:加快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还有什么考虑?

王海林:必须充分依托项目建设来支撑灾区工业恢复重建。灾区应进一步加大工业项目的招引工作力度,依托本地优势企业新上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我们将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如设立专项资金、减免受灾企业税收、对受灾地区实施优惠的信贷政策以及直购电试点、优先安排重建土地等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土地等优惠政策。

新闻推荐

暴雨断道 肩挑背扛送邮件

雅安邮政局:本报讯(记者刘宇男)记者7月10日20时从省邮政公司获悉,连日暴雨导致成都、德阳、绵阳、雅安和阿坝州等地的邮政网点受损严重,部分邮政支局、所因道路受阻、通信中断或进水无法正常营业。因...

阿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阿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