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造像 石刻 壁画

阿坝日报 2019-11-18 10:48 大字

第一节 造像

叠溪点将台初唐佛教摩崖造像叠溪点将台位于茂县较场乡(现叠溪镇)小学内,其造像崖为一天然平顶巨石,状若椭圆形台,巨石正面及右侧中部有初唐佛教造像22龛,从右到左编号MDZ1~22,其中19龛附有造像题记。22龛共造佛像76尊,全系高难雕,龛为方形,内系圆顶形,除MDZ2外龛高140厘米,宽117厘米,其余均在数十厘米内,尤以30至40厘米龛高者居多。按编号顺序简述于后:

MDZ1龛高20厘米,宽14厘米,深5厘米,龛内又分列为二小龛,各供1尊弥勒坐像。风蚀严重,形象已模糊。

MDZ2外龛已述及,内龛圆形,顶高112厘米,宽89厘米,深25厘米,主像释迦牟尼佛,高坐中央须弥法座,双腿下垂,脚踏莲花,头饰高螺髻,身著通肩大衫,面部圆润丰满,法像慈祥、庄严,两耳垂肩,施说法印。身后左侧的迦叶面部清瘦,颧骨较高,双目平视,口角带微笑,两耳垂肩。右侧的阿难面部丰满,头略低垂,双目微闭,两手掌交叠于胸前。阿难、迦叶皆脚踏莲花。二人外侧的普贤、文殊二菩萨皆头戴法冠,佩璎珞,面部丰满,双眼平视,赤脚立莲花上,神态庄重、慈祥。外龛两边的二金刚力士,头发竖立,赤裸上身,袍服缚于腰间,下覆脚背。力士两脚成八字形登开,裸露的上身及手臂肌肉隆起,威武有力。二力士下方各蹲一狮,龇牙瞪目,状甚威猛。左狮上方、力士足间雕一飞天,虽只腰肢以上部分,仍见形态生动,佛前地上有供果,是为此群龛中龛体最大、造像最精美、保存最完好者。其左侧外壁有造像题记:

惟大唐贞观四年岁庚寅九月癸亥朔十五日丁丑。大施主持节兼翼州诸军事。翼州刺史、上大将军李玄嗣、行侍中张仲品敬造释迦及弥勒佛二龛。助布施主录事参军常诠胄、司仓参军李德超、行司户参军王季扎、参军刘绍约、翼针县令范孝同、丞冯师才、异水县令席义静、丞杨弘鸾、左封县令刘保德、丞常白宽、如和府统军朱威、右别将王君相、石臼戌副郑宝贤敬造为法界。

题记中的弥勒像2龛即MDZ1号龛中的二小龛。

MDZ3亦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龛。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跌坐,左侧菩萨上身裸露饰璎珞,外龛下部双狮皆蹲坐,整个造像粗糙,人物面部形像多已遭毁坏,龛右侧外壁有一则题记:

惟大唐贞观四年岁次庚寅十月壬辰朔十五日景午,斩州司户参军刘绍约敬造释迦牟尼佛一龛,上为皇帝臣下及一切法界众生,见在眷属,七世父母咸同斯佛。

MDZ4亦系释迦牟尼为主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造像,其造形基本同于三号龛,龛左侧外壁也有题记:

惟大唐贞观四年岁次庚寅一月壬戌朔十九日庚辰冀州冀水县丞上骑都尉杨弘鸾得为法界众生敬造释迦牟尼像一龛……

MDZ5刻释迦牟尼与药师二佛结跏并坐须弥座,身著衹支,双手掌心向上交叠置于腹前。左手在上,右侧的药师佛,左手心置一药瓶,二佛身后中间侍立一弟子。披袈裟,双手拢袖于腹前。二佛两侧各侍立一菩萨,戴法冠、披袈裟,饰璎珞,裸上身,踏莲座,座下刻昙花一盆。在龛门栏及楣上又雕小佛七龛,外龛下部两角各有一蹲坐狮,右侧题记为:

贞观四年十一月十七日清信弟子古连夫妇敬造另释迦药师佛奉为七世父母及见在众生肖为法界众生供养。

MDZ6主像释迦头部被毁,佛身后二弟子分侍两侧,二菩萨体态丰满,左者严肃,右者慈和,裸露上身,龛左右侧各一力士,均头发竖立,怒目下视,赤裸上身,佛座正下方雕刻一小供养人,跪于蒲团上,双手合十胸前,双目微闭作祈求状,佛座下两侧各有一蹲坐猛狮。龛外侧壁右上有题记:

大唐贞观四年岁次庚寅十月壬辰……敬造释迦像一龛愿法界众生咸同斯佛。

其余16龛造像基本相同。所刻佛像如:释迦、药师、阿难、迦叶、观音、文殊、普贤、力士及供养人等,造像时代,凡有题记者,均为大唐贞观四年,月份亦在九至十一月间,其中二号七号龛的题记人名完全一致,只七号于末尾多一“梓州前州行参军韩义展”而已。

十二号龛题记中有“往生西方一切众生”字样,这批造像应属净土宗造像。其十九则造像题记中涉及的州、县地名、人物官职可补正唐史籍记载之不足。1989年,叠溪点将台摩崖造像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叠溪下海子佛教摩崖造像位于茂县较场乡(现叠溪镇)人民政府北300米处。造像凿于距叠溪海子380米高的崖壁上。造像仅一龛,龛成长方形,穹窿顶,高87厘米,宽75厘米,进深9厘米。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佛结跏跌坐于须弥莲花座上,高螺髻、双目平视,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掌心向上置于下腹前。左右侧弟子侍立,龛前左右侧各有一石狮,无年款题记。此造像体态丰腴。与西南300米处点将台唐代佛教造像风格相同。

徐古吐蕃摩崖造像位于黑水县木苏乡治北1500米的黑水河东岸,距河面1米多高的崖壁上,右距河床10米,左侧为岩壁,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据了解,民国初年长期义务守护这批造像的一藏族老人,因其子患病早逝,迁怒而将这批佛像头部击坏,加之数十年风雨侵蚀,风化严重,致造像面目不清。

造像分布于宽7.5米,高7.5米范围内,计19龛,分上下四层排列,造像内容有一佛二弟子,释迦佛、二世佛、西方三圣、观音等。

这批造像佛、菩萨、弟子等身后均无背光,龛侧无题记,各龛规模亦较小,像均在90厘米以下。其风格与汉区佛像迥异,其衣饰则同于吐蕃造像,至于造像的时代,从造像体态丰满近于汉区唐代风格,而这一地区在晚唐时属吐蕃统治,很可能为晚唐时期的吐蕃造像。

黑水徐古吐蕃摩崖佛教造像在四川尚属仅见,在全藏区亦罕见,已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堂坝摩崖造像位于汶川县银杏乡桃关村南2公里,西临国道213线(成阿公路)的崖壁上,共2龛。

1号龛为桃形,高3.71米,宽4.10米,深0.12米。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立于莲花上,身高3.4米,肩宽0.94米,佛头作高肉髻,身着袛发,双手交叠于腹前。两侧菩萨立于莲花上,身高均为2.66米,两外侧弟子立像,高均为2.3米。2号龛为观音像,龛呈长方形,高0.18米,宽0.1米,深0.02米。观音菩萨头戴法冠,身饰璎珞,足踏莲花。

两龛造像形态极为随便,为宋代民间自成佛摩崖造像,两龛风蚀严重。

南齐永明元年无量寿佛造像民国10年出土于茂县凤仪镇静州村西南,原静州长官司衙署大门外(小地名衙门口),系当地羌民坤桂堂耕地时发现。出土后群众移至东门外较场坝江神庙供奉。民国16年城内建“汶山公园”,又移入公园图书馆门前竖立。民国24年李家钰部参谋黄希成盗窃并打成数块,将其中造型丰富的4块运至成都拟高价卖至国外,幸得原四川博物馆馆长冯汉骥阻止,由当时省政府将此造像截留。

造像用青石雕刻,经拼对复原高170厘米,宽73厘米,厚22厘米。原石四面皆有造像题记,由于盗运者凿毁,主像的正上方,右侧面上下两端均已残缺,现4块残石上共有造像15尊,题记五则:

正面主像为无量寿佛说法像,像坐高30厘米,肩宽24厘米,佛高肉髻,弯月形眉,阔鼻大耳身着僧袛支和裙,肩披通肩大衫,大衫的右下角搭在左腕上。佛结跏跌坐于须弥方座上,膝前垂衣纹多对称褶皱,佛手施无畏印,身后有背光,主像上部已残,仅存左上角有一小龛佛像,像高9.6厘米,须弥座下有数行题记,因剥蚀严重,仅见“比丘法爱……比丘法明……”2行。

石的背面无量寿佛立像,龛的右上角尚存“无量寿佛”4字,佛像高99厘米,后有背光,其面相、衣着、手印均与正面主像同,龛上方亦残。右上角仅存一龛佛坐像,高仅10厘米。

石的左侧面保存较完好,造像共分5层,一层二层四层五层均为佛像,三层为题记。题记竖刻6行,文为:

齐永明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十五日正停寅比丘释玄嵩为帝主臣王累世师长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及一切众生敬造无量寿当来弥勒成佛二世尊像愿一切众生发旷心明信三宝瞿修十善遭遇慈氏龙华三会聂豫其昌永去尘法身满足广度一切共成佛道比丘释生成……

石右侧仅残存中部一段,造像分四层:第1层并列两龛,龛内均为无量寿佛坐像,高9厘米。第2层在浅浮雕群山中有长方形龛,亦并列两佛坐像,像高7.5厘米。第3层为群山,右面山中有一着俗装立像,像高6厘米;左面有题记二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已象灭为乐”。第4层为莲瓣形龛,龛内一菩萨立像,高17厘米,菩萨装束与石刻的右侧菩萨像同。

此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造像,为全省现存纪年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造像,是四川早期佛教石刻的代表作品之一。

·州志办提供资料 记者 毛莎 整理·

文物名胜篇

新闻推荐

首档羌语电视新闻节目 《羌语周报》正式开播

本报讯(茂县融媒体中心)为进一步推动茂县融媒体事业改革发展,开创羌族语言文字译制工作新局面,近日,茂县融媒体中心经过精心策...

茂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