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大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成都宝墩遗址实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华西都市报 2018-10-23 04:01 大字

考古学大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王巍

“在国内多个遗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研究证实,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10月22日,中国第二届考古学大会在成都召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在会上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他表示,对于这一成果,在四川成都发现的宝墩文化,提供了关键性的作用。

探 源 工 程

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是传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个国家支持的大型的多学科参与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从2001年至今,已经实施了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在浙江良渚遗址,“探源工程”研究团队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尤其是良渚人堆砌起巨型水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时期的建筑中首屈一指。

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些城址内社会分化严重,高等级建筑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绕。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

“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表示,文明形成的本质,是国家的产生,“所以我们认为,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阶段。”

经过多年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专家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梗概式描述: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古 蜀 文 明

5000年前加入中华文明起源大潮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四川“参与”了多少呢?王巍给出了答案:在距今5000年前后,川西平原地区水文环境改善,黄河上游人类文化的南下,促进了川西平原地区的文化发展,遂加入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大潮之中。

这个答案,来自蜀地先民留下的线索。在四川北部岷江上游,考古专家们发现了茂县营盘山遗址和金川刘家寨遗址。它们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从它们的特征来看,跟中国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十分相近,这里,应该就是马家窑文化分布区。”

此后,这一文化沿着岷江迁徙,逐渐发展成为成都“本土文化”宝墩文化。介于川西山区和成都平原的什邡,曾发现了桂圆桥遗址,该遗址第一期遗存年代介于营盘山文化与宝墩文化之间。这刚好填补了营盘山文化与宝墩文化之间的缺环,印证了宝墩文化的发展史。

宝 墩 遗 址

惊世中国第三大史前古城

王巍一直关注成都发现的宝墩遗址。

早在1995年,宝墩古城就已初露端倪。一座长1000米、宽600米的古城被发现。当时,这已是四川乃至中国西南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段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中,宝墩古城的外城的发现,让大家意识到,这个古城不简单,它的面积仅次于浙江余姚良渚古城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是中国第三大史前古城——在距今4500年到3700年的时候,成都平原已不是蛮荒之地,而是城邦林立,人口众多的富饶沃土了。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成都平原的历史文化是相对滞后的,宝墩遗址的出现,找到了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将成都的历史带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在王巍看来,宝墩文化的意义不止于此。“我们探究中华文明进程,长江上游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代表,如果没有宝墩,那这一块就是一个空白。宝墩文化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摄影杨涛

新闻推荐

考古专家来绵阳解密三星堆: 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文化是怎样碰醒的?

三星堆出土的金面铜人头像(资料图)2000年月亮湾居住址发掘1986年三星堆居住址发掘1988年三星堆城墙发掘广汉三星堆遗址是如...

茂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