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巨变 这里有我们成长的里程碑
各界人士参观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感动”“欣慰”“振奋”是大家共同的观后感——
“请帮我拍个照吧!”站在展现灾区新貌的大幅照片前,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总队总队长赵培峰拿出手机,一定要在这里拍照留念,“我要拿回去给队友们看看,这是我们一起战斗过的地方,如今已变得这般美丽了。”
5月12日,在川参加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10周年纪念活动的各界人士来到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以“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为主题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300余张图片配以130余件(套)实物,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向来访者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奋斗历程,展示了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继而走向发展振兴的历史成就与巨大变化。
“感动”“欣慰”“振奋”……这是观后感中的关键词。□本报记者吴忧余如波
1
看巨变振奋人心
灾区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的成就实实在在
还未走遍展馆,赵培峰的手机已存下10多张照片:“华龙一号”常规岛汽轮机机组、风电机组的模型;北川、汶川、茂县、理县举行羌年庆祝大联欢的场景;“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西成高铁和谐号动车组列车高速驶过……
每张照片,都是一份时代的见证。从崛起的力量、奋斗的足迹到美好新家园,灾区的变化浓缩于一个个展厅。
“一场生动的展览,让我看到了灾区的10年巨变。”赵培峰说,10年前作为志愿者深入北川、青川等地搭建无线电台,当时眼前是一片片散落的瓦砾、一个个悲伤的表情,而如今见到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新房、一张张幸福的笑脸,“10年过得很快,但灾区不负时光,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的成就实实在在。”
来自美国芝加哥的胡晓军在一个个展板前驻足,作为祖籍四川的美籍华人,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变化。
“为家乡人自豪!”胡晓军感慨,看到灾区人民挂出“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横幅,弘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废墟上建起一座座美好新家园,他感到由衷的高兴,“祝愿灾区人民在未来的奋斗中有更大收获。”
志愿者代表刘剑锋从北川赶来,他对家乡已足够熟悉,但回首10年往事,内心的激动依旧澎湃。面对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他的眼里仍闪着泪花。
“灾区发展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看了之后很感动。”刘剑锋说,参观展览,让他更全面地审视这段极不平凡的历程,感受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坚定必胜信念,与全国人民一起同向同行。”
2
忆往昔满怀豪情
在灾区变成熟坚强,盼援建项目长久发挥作用
在“奋斗的足迹”展区,并排悬挂着18块对口援建省(市)指挥部的标牌。掏出梳子梳好头发,整理好衣装,在重庆的标牌前微笑站定,陈晓儒请同行的参观者为自己定格这难忘的瞬间。
“当时,指挥部在崇州罨画池附近租房,我在那里工作了近两年,这块标牌见证了崇州、重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时任重庆市对口支援崇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前方指挥部指挥长的陈晓儒说。看到展板上重庆对口援建的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就像看到长大的孩子,陈晓儒很欣慰,“希望这些援建项目长久地发挥作用,也祝愿崇州的父老乡亲生活越来越幸福!”
驻足展厅,还有许多人回忆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完全重获新生。”来自湖北的吕长兵先后参与绵竹、汉源两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他一边聆听讲解,一边发出感叹。
地震后,吕长兵先是作为湖北青年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队长,前往绵竹参与心理干预工作,后来又作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带领50多名志愿者在汉源支教长达两年。看见如今地震灾区琳琅满目的特色工业、农业产品,吕长兵表示,参观此次展览无异于“接受了一次教育”,让他更加认识到“中华民族愈挫愈勇,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
“每次在地图上看到祖国的西南,都会想起在茂县的时光。”来自山西的张晓冲曾是山西团省委的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他还记得,从送一桶水、扛一袋米、说一席安慰心灵的话开始,他与30名来川志愿者在这里扎根多年,“这里使我们从稚嫩变成熟,从脆弱变坚强,茂县是我们成长的里程碑。”
面对展板上茂县的照片,张晓冲久久凝望。“10年羌山巨变,晋茂还是一家亲。”他说,“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走过这10年,我的信念愈加坚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茂宣)4月28日,茂县2018年庆祝五一、纪念五四暨第四届羌族健身操·萨朗比赛在中国古羌城举行。来自该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26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各参赛队整齐划一的动作、饱满的热...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