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何时吃上了猪肉?
开栏语:一般人对考古工作都有一个刻板的印象:用铁铲、铁锹等简单工具开挖土方,再用刷子仔细清理探方中的点点滴滴,然后闭门研究出土文物,似乎和高科技无缘。事实上,考古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考古发掘中。连日来,记者多次来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科技考古中心采访,耳闻目睹了众多依靠科技手段侦破成都历史的故事。从今日起,本报开始连续报道这些故事。
成都是天下闻名的美食之都,猪肉做成的各种美味,是许多成都人天天餐桌上必备的喜爱之物。那么,成都人是从什么时候吃上猪肉的呢?
历史文献资料
成都吃猪肉最早记录在西汉
从文献上看,至少在西汉成都人就喜食猪肉了。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列举了当时成都人的食材:“江东鲐鲍,陇西牛羊,籴米肥猪……可以练神养血脉者,莫不毕陈。”这其中就包括了肥猪。2012年,成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老官山2号墓中发现,女墓主是个资深吃货。随葬品中有三个大竹笥存留着多种动物的骨头,显然这是当年供奉给墓主在黄泉中享用的。这些骨头中就有猪骨。老官山的考古证据证明,那时成都人喜吃猪肉,并非扬雄这位著名作家的面壁虚构。
在西汉之前,猪肉是成都人的盘中餐吗?
可惜,翻遍史籍,没有记载。成都人吃猪肉的历史难道只能追溯到西汉?在此之前的成都人吃不吃猪肉?对此,凭借史料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们一筹莫展。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纵深处,考古学家则可以大展拳脚。他们是成都历史的侦探,依靠科技的力量,在文字的空白地带顽强地侦破成都的历史。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动物考古专家何锟宇告诉记者,科技考古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以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学科涉及考古学、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成都人吃猪肉的历史,就是在科技考古的协助下,一步步往前推进的。
动物考古研究
养猪记录追溯至6000年前
1985年,成都十二桥遗址被发现。遗址内发掘到大量的动物骨骼,可这些动物骨骼中有猪骨吗?何锟宇告诉记者,通过对第十二层骨骼的形态学鉴定和标本比对,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猪的骨头。那这些猪骨会不会是和家猪亲缘最近的野猪的呢?何锟宇说,从头骨上看,野猪的头骨明显比家猪的大,在猪嘴上,野猪的獠牙大而长,家猪则小而短,这些都可以鉴别是家猪还是野猪。他还说,最明显的是遗址内猪的死亡年龄集中在10到16个月,说明是人工饲养长大后宰杀为食,如果是野生,那猪的年龄段一定是广泛分布的。最后,他们还经过更加准确的碳氮同位素追踪,得出在可鉴定标本中,家猪的标本数占总数的60.85%。
家猪在离开文献史料的记载后,终于在十二桥遗址中浮现。据悉,十二桥遗址距今约3000年,是商到西周时期的部落遗址。因此,成都人吃猪的历史从西汉到商,推进了近千年的时光。
2001年,金沙遗址伴着新世纪的钟声,进入考古挖掘阶段。这被誉为中国进入21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的遗址,经科技考古专家的考证,发现金沙遗址和十二桥遗址大致处在相同时期。在金沙出土的骨骼中,既有家猪也有野猪,野猪的獠牙是用来祭祀,家猪则是用来食用。
在金沙时期以前的古蜀成都人是否也吃猪肉呢?谜底将从宝墩开始揭开。宝墩遗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1996年,成都市考古队开始再次对其发掘,并确定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距今4500年,面积达到276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三大史前古城。据何锟宇介绍,由于埋藏环境的原因,迄今宝墩找到的猪骨不多。但这不多的猪骨也足以让何锟宇惊喜,这至少说明那时的宝墩人是吃猪肉的。后来,远离成都170多公里的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发掘,带给了考古工作者更大的惊喜。
参加过营盘山遗址研究的何锟宇告诉记者,通过对出土文物分析,营盘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与宝墩遗址、金沙遗址一脉相承。众多研究古蜀历史的学者认为,古蜀人当年就是沿岷江逐步从川西高原来到成都平原的。考古学家们在营盘山遗址内发现到了大量动物的骨骼。动物考古学者经过技术分析发现,这些动物群以家养动物为主,猪占主导地位。对于这一结论,他们感到异常的兴奋,因为巴蜀的先民们在6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猪吃猪肉,进入了稳定的群居生活了。由此推断,从川西高原走来的成都先民,一来到成都平原就是吃猪肉的。蒋峰 本报记者 王梓均
新闻推荐
连日来的暴雨导致省道302北川至茂县路段的禹里乡青石段严重垮塌,当地组织有关部门在垮塌处附近抢通一条新道。7月17日,施工人员正在抓紧作业。本报记者李向雨摄...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