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没有运输这个坎,大家都愿回乡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8-28 00:17 大字

已见雏形的“溜索改桥”工程。

村民余云高滑溜索过河。

交通扶贫系列报道(二)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从8月16日开始,雨已连续下了4、5天,茂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聪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全县198.4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全都要停滞,尤其洼底乡两处“溜索改桥”工程,由于正值汛期,桥梁工程下部构造的施工受上游电站的泄洪影响较大。“按照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溜索改桥”建设规划(2013—2015年)》以及四川省‘溜索改桥\’推进方案,年底前要让村民通行。都在等着路修到家、发展产业,时间拖不起啊。”8月20日,王聪清告诉记者。

修路架桥成村民最大心愿

洼底乡洼地村二叉河组挨着国道347线,近年来依托县农业局的项目,打造了上百亩标准化的李子、番茄、海椒种植基地,村民投工投劳硬化了村组道路,村民如今的年收入达到了人均7000元。洼底乡党委书记张兴峰介绍,同样是卖水果,与省道隔着一条黑水河的雅珠村,却有七八百亩上好的退耕还林地撂了荒,农业收入非常有限,打工收入又不稳定。

雅珠村村民余云高家里种有李子、苹果各十几亩,然而每年产2万斤的话,顶多只卖得到1万斤。“山路难走不通车,肩挑背扛的水果经不起两三颠就碰坏了,表皮一破就不能久放。老板不敢收,要收也是压价压得厉害,别家卖2块多一斤,我只卖到1块多。还有一部分水果卖不赢就从树上掉落了,再加上路上滚落的,每年卖不到多少钱,所以不得不出去打工。”

“雅珠村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由于交通条件差,全村虽然只有330人,却有近一半都常年在外打工。”张兴峰说,为了不绕2小时的山路,村民集资在黑水河上建起溜索,但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并且每年溜索的维修保养,包括打黄油、换绳子,也要花七八百元。眼看有路有桥的村子一天一个样的富裕起来,修路、架桥成为每次开会雅珠村村民呼吁最强烈的事。

路桥建设要服务产业发展

得知终于要修路、架桥了,包括余云高在内的不少村民专门从外地赶回来,自愿帮助施工队一起将设备机器抬进场,一到下雨就帮着遮挡、照看物料。

张兴峰介绍:“村道路的修建,强调了针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性。通过实地调研,我们认为牛加华到合宗地、压地(村小组地名)这一带,剩余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计划种植800余亩水果和药材等。围绕这一基地,我们预计投入资金160万元,实施雅珠村下环修建机耕道20公里。通过路、桥连结,村组基地可以直通国省干线,融入交通物流网。”

相较于雅珠村,同样正在实施“溜索改桥”工程的洼底乡二号桥附近村寨的产业已初见成效:罗顶寨村1800亩花椒基地、白溪村2000亩特色水果基地已产生效益。其背后是2014年罗顶寨村、白溪村分别建起的20多公里村组道路。“现在就等今年12月大桥建成,打通制约我们经济命脉的 ‘最后一公里\’。”罗顶寨村主任王瑞洪介绍:“为此,村民已迫不及待又规划起1000亩绿色蔬菜项目。没有运输这个坎儿卡着,大家都愿意回乡发展了。”

截至目前,茂县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修建了深沟村等产业路,建起了松坪沟、牟托村等景区道路、打造了太安、富顺槽木等工业园区路。茂县农村道路总里程847.7公里,己建设649.3公里。2015年农村公路计划建设通畅水泥路198.4公里、安保工程140.6公里。

王聪清进一步介绍说:“尤其两个‘溜索改桥\’项目解决了大江大河、高山峡谷地区部分群众仍需依靠溜索出行的问题。项目完工后,还将配套实施雅珠村、罗顶寨村的通村道路,对疏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和繁荣农村商品市场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物资能够运输到家门口,不再担心农副产品堆积、腐烂,既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又给农副产品提高商品价值创造条件,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

新闻推荐

“文化进万家”到茂县

1月16日,由省文化厅牵头组织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走进茂县,正式拉开省直文化单位元旦春节期间艺术家走基层为老百姓送文化的大幕。本次演出由去年底成立的“四川文化·...

茂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