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莫金香的“甜蜜生活”
夜宿点概况:
从县城出发,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车行约1个小时,就能够到达茂县三龙乡纳呼村。纳呼村地处高半山,距离县城40多公里,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蜜源植物种类多、储蜜量大、花期长,是理想的蜜蜂养殖基地。蜜蜂养殖业是一项不占地、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的好项目。所以,在这个古老的羌族村寨,村民们一直保持着养殖中华蜂(简称中蜂)的传统。初春,记者来到养蜂人莫金香家里,探访她养蜂的甜蜜生活。
■实习记者 天杰 杨骁
记者 杨刚 袁娜
阳春三月,节后的羌山大地到处是花红柳绿。记者一行来到茂县三龙乡纳呼村,远处的高山上白雪皑皑,村子里四处弥漫着薄雾轻烟,柔柔的阳光洒满整个村落。在第一缕阳光的照射下,习惯了早起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
一大早,记者就和莫金香来到院子里,见识她家打理的蜜蜂。因为花开的季节,原本冬日里躲在蜂箱里的蜜蜂全都飞出来忙着采花蜜。莫大姐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哼着小曲在蜜蜂飞舞的蜂箱之间忙碌。说起蜜蜂,这位有着三十多年养蜂经历的养蜂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在屋前的院子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十个蜂箱,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桶的形状不一。“圆桶是传统的养法,方桶就是新式养法,新式养法和传统养法比较,方桶取蜜不伤蜂子;圆桶只能取一次蜜,蜂子就要伤。冬天就用棉絮把它裹起保温。”看出我们的疑惑,莫金香向我们娓娓道来。
“初春季节,蜜蜂开始忙碌起来了,我们就要趁着天气好,对每个蜂箱都要进行检查。”50岁的莫金香,与丈夫一起养殖中蜂已有30多个年头,只见她们在蜂箱之间来回走动,清理杂草。“为了防止蜂螨等病虫害发生,必须对蜂箱进行全面清理、检修、上油,对巢脾严格消毒。”
莫大姐一边介绍,一边轻翻开蜂箱查看。不时可见蜂箱内巢脾密密麻麻、数量繁多,令人赞不绝口。“关键要看一下这些小东西有没有吃的,要是粮食不够,我们就要及时给它补充糖和花粉。”她告诉记者,如果是在冬天没有蜂蜜的时候,她们就给蜜蜂喂一点熬煮好的白糖水,每一桶隔个四天五天就要喂一点,而且这里面也有很多小诀窍。
“你看,去年冬天我们给蜜蜂补充的食物充足,今年一开春,蜂群的发展非常好。冬天本来就冷,蜜蜂自身的抵抗能力不好,你不补充糖,它就会慢慢饿死了,蜂群的数量也就缩小了。”在父亲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莫金香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养蜂经验。
“以前,我们家就只有父亲养了3桶蜂子,收入不是很好。随着政府对养殖业的扶持,我们家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如今的莫金香,在惠民政策的沐浴下,家里的蜂箱已经发展至上百个了。
“去年,我家收获了800多斤蜂蜜,这一年下来有好几万块钱的收入。”莫大姐高兴地对记者说,中蜂养殖不占林、不占地,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干。靠着养殖中蜂增加了收入后,莫金香没忘记村里的群众。
得益于以前办羌绣协会的经验,2011年,在县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莫金香创办了“养蜂专业合作社”。“我开办这个协会,主要是想以这种形式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在协会的影响和带动下,如今纳呼村的蜂蜜,品质优、价格好,销路也不愁。
采访中,恰逢合作社社员陈清明大爷来莫金香家串门。他告诉记者:“我养中蜂已经养了三年,第一年养蜂通过合作社免费给了我家3桶蜂子,现在已经发展到一百多桶了,一年有好几万元的收入呢!”说起养殖中蜂,今年已经70多岁的陈大爷脸上乐开了花。
“以前靠种植庄稼维持生活,收入也不高。加入合作社后,还有许多游客专门到村里来买蜂蜜,这样一来,我们的效益还比一般的农户强多了,这都多亏了金香啊!”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李大爷对于养殖中蜂充满了信心。日益发展的中蜂养殖,正逐渐成为高半山群众增收新途径。
初春的暖阳下,勤劳的蜜蜂自在地飞来飞去,悠然地享受着太阳的温暖;院子中的蜂箱旁,村民们精心地照料着自己的致富宝贝,让它们为自己酿造甜蜜的生活。一份甜蜜事业的进行曲,正在成为人们致富增收的催化剂。
新闻推荐
开展三项会诊 开好三张药方茂县强力推进 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
本报讯(毛焕琼梁燕)茂县在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开展过程中,以“开展三项会诊、开好三张药方”为工作抓手,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为集中整顿工作谋好篇、开好局。开展病灶会诊,开出“清醒剂”。结合县域...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