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 大山里的藏羌绣技“活”了

成都日报 2022-03-22 10:32 大字

从事藏羌织绣50余载的杨华珍

一根银针,带着18位藏羌女子走出大山;一缕绣线,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她便是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国家级非遗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

从事藏羌织绣50余载的她,一心传承藏羌绣技,将艺术创作与扶贫、文旅相结合,踏实践行着藏羌绣国际非遗传承,在今年,她被推选为诚实守信“成都好人”。

带领绣娘走出大山

迈上诚信创业路

在51岁以前,杨华珍一直把刺绣作为自己的爱好,从未想过要靠此做一番事业。高中毕业后的她,当过知青,做过民办教师,开过摄影馆,担任过摄影记者,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彻底让杨华珍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2008年5月12日当天,杨华珍接到报道任务从马尔康赶赴成都,地震发生时她乘坐的大巴车正好在映秀。幸免于难的她,见证了太多的不幸与坚强。“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停思考,作为灾区的一员,我能够做什么?”

杨华珍认为,受灾群众需要生产自救、增加收入,以重建家园。而发展刺绣手工正是一个解决生计问题的好途径。震后第三个月,杨华珍向单位办理了退休,带着18位“老姐姐”搞起了协会,到省会成都“闯荡江湖”销售刺绣产品。

18位“老姐姐”一半是藏族一半是羌族,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已年过七旬,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创业不易。几个月下来,启动的三万元资金已花得差不多,但产品销售还没有什么眉目。正当杨华珍快要放弃时,成都一个文旅项目的负责人向她们递来了合作“橄榄枝”,凭借浓郁的民族特色,杨华珍经营的“藏羌绣苑”一时声名鹊起。

2014年,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找到杨华珍,希望她为植村秀即将上市的两款产品“穿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这也让她意识到,非遗IP化后不仅可以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也能让非遗作品接触到更广泛的群体。

构建教学体系

帮助妇女增收

生意越做越大,辐射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通过“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村合作社”的模式,杨华珍开始培训大批灾区妇女在基地或家里绣制,完成后的作品通过公司对外销售,绣娘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逐步改善。这让她更加下定决心要将藏羌织绣的手艺和风格传承发扬下去,一针一线便是她坚守的“诚信”。

入驻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后,杨华珍在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夹关镇、南宝山镇开设藏羌织绣传习所,助力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其中,为邛崃市区、夹关镇和南宝山羌族集聚区的妇女举办了20余期藏羌绣培训班,共计招纳了400余名学员进行技能培训,并根据参训人员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艺术设计+传统技艺”的教学体系。

在杨华珍的悉心指导下,落户邛崃的羌族妇女大都掌握了藏羌绣的基本技巧,藏羌绣成为了她们为家庭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邛崃目前设有3个点位的技能培训班,都是初中级班,每笔订单仅1000块钱左右。

“下一步,我准备增设中级班和高级班,争取让居家农妇能够拿到上万元一个的订单。”杨华珍说。

走访民间老艺人

延续传统文化发展

带上徒弟去四川省内藏族、羌族和彝族聚居的村落走访民间老艺人,希望能将散落民间的技艺和创意收集、保护起来。这是最近几年杨华珍一直在做的事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杨华珍表示,作为匠人,耐心、诚实、善良、心态阳光,这些便是匠人最应具备的品质。谈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杨华珍用8个字概括“谦逊之美,诚实之德”,工艺品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谦逊有助于理解他人的生活需要,而诚实可确保工艺品的品质。

不仅如此,杨华珍长期坚持做义工、做慈善,2011年荣获中国“十佳慈善名人”称号;2012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荣获四川省非遗保护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6月中华艺文基金会颁发中国当代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励;2019年11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2019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取得这些成就后,杨华珍不骄不躁,以诚信为根,尽己所能回报社会。对于藏羌织绣这门古老刺绣技艺的发展前景,杨华珍希望藏羌织绣能够融入到时尚潮流中,为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与喜爱,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参与进来,守护它,传承它。

本报记者 杨升涛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马尔康市城市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本报讯(孙兴文)连日来,马尔康市各建设项目陆续复工,抢抓工期、全力实施,为实现2022年全年目标任务和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打下坚...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尔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