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休村的守望
“阿尔莫克莎民居博物馆”落成。
民居博物馆内部。
阿尔莫克莎民居博物馆。
□杜阳林 文/图
四川马尔康的沙尔宗、大藏等地,原来统称为茶堡地区,意为阳光普照之地。茶堡地区的哈休遗址被意外发现,考古学家初步断定该遗址距今五千多年,远在新石器时代,哈休先民已在这里狩猎农耕,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文明的火种。
“龙女”和白杨的传说
这是一片纯粹而宁静的圣地。顺着狭窄的公路前往哈休村,与路面几近平行的蜿蜒河水,不知已流淌了多少春秋,从雪山山顶融化的水,顺着大地的脉络向前奔走,一路不歇不休,最终汇入长江黄河。它是中国人精神图腾的原初归依,却那么低调敛默。
在哈休村的村口,一株高大的白杨树,归属刚过而立之年的藏族小伙三郎热单。走过白杨旁边的一段木板与粗麻绳制作的吊桥,岸畔耸立的那幢七层老式碉房,同样属于三郎热单。
相传很多年前,这里因水而生龙。那是一个神和人,以及万物之间的界限还不那么森严分明的时代。“龙女”常常从水里一跃而起,化为人形。
哈休村最初没有村落,渺无人烟。直到有一天,三个兄弟长途跋涉而来,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大哥修的是首座碉房,便取名为“阿尔莫克莎”,藏语中,“阿尔莫”是指“有龙的地方”,而“克莎”是新房子的意思,即村庄里修建时间最早的房子。
这大概是距离现在八百年的时间,三兄弟安居乐业,在村口种下了三棵白杨树。
“龙女”很喜欢这三棵白杨树,白杨时常哗啦啦地拍着巴掌欢迎她,让她十分喜悦快乐。后来有大量伐木工来到这里,他们砍伐了许多林木,“龙女”只得和白杨树含泪告别,辞别家乡。
岁岁年年,白杨树在等待“龙女”,这一等,就是五百年。
令人惊叹的民居博物馆
哈休村三十一岁的三郎热单,固守着“龙女”和白杨的传说。他将十年间在外面打工赚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阿尔莫克莎上。那时年轻的他,心中生出一个堪称“天梦”的奇想,他要把老碉房改造成一座民居博物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到,八百年前的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是怎样生活作息的。老建筑是时光打磨后留下来的奇珍异宝,三郎热单觉得,仅仅拥有和维修这座七层高的碉房,不算是“保护了文化”,他还要在屋中细节处“还原旧貌”。于是,三郎热单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四处收集老物件,摆放在碉房中,严格延续旧日的房屋结构分布,每一层是做什么的,都按记忆中的模样来布置。
十年奋斗,十年付出,用在碉房上的钱,已有五六十万元。终究,他改造的“阿尔莫克莎民居博物馆”落成,举行揭牌仪式时,这个倔强的小伙,眼里闪出了激动的泪花。
三郎热单将八百年的碉房改造成民居博物馆,看似痴愚天真,实则谦恭真诚,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让他坚持了这份守望。
老碉房是嘉绒藏族安居乐业的地方,人们在这座沉默的石头房子中生火做饭,静憩休息。七楼的晒台上,铺晾着饱满的黄豆和玉米。夜晚降临,人们睡在楼上楼下的草堆或火塘边,唱着悠远的歌曲,讲述着传奇。
阿尔莫克莎是座令人惊叹的博物馆,它的一间间陈列室,便是三郎热单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每一根木柱,每一块青石,甚至被油烟熏得发黑的屋顶,踩上去吱嘎作响的陡峭楼梯,都留着八百年的记忆。时间在这里变得格外缓慢滞重,走进它的心脏,能感受往昔人们的生活场景,岁月赋予的慈悲情怀。
世上的人们,也许并不是个个都能拥有阿尔莫克莎与白杨树的坚韧,等待远方足音,等待新朋来访旧友回归,可以将数百年当作弹指一挥间,无怨无悔地等下去。这种磐石般的精神令人赞叹。
阿尔莫克莎碉房的故事,是茶堡历史中一个小小的缩影。站在阿尔莫克莎的房间里,遥想当年藏家的味道生活,或在老白杨下停留片刻,听水声淙淙,风声萧萧,那些五百年前未来得及出口的不舍和牵挂,早已化作大自然的回响。此刻,当我们的目光抚过旧时马鞍与陶罐,自由的灵魂便能触摸到千百年前的风光。谁说这不是一种文化的隔空感应呢?物我之间,是那么深刻,又那么绵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海章记者龚绍珍)近年来,作为马尔康市梭磨乡基层组织治理试点村的木尔溪村围绕队伍、教育、人才、服务、共建等方面不...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尔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