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唱欢歌盛世和谐展新颜 马尔康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纪实

阿坝日报 2019-04-29 19:55 大字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共同发展,组成了一个5.98万人生活的和谐家园。

翻开历史的一页,中国共产党在土司官寨写就了民族团结政策的新篇章。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红色炽热的大地上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珍视团结、维护团结,不畏艰难困苦,支持着红色革命,保护着革命火种,使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传统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碧水青山唱欢歌,盛世和谐展新颜。一代代马尔康人手足相亲、风雨同舟、开拓进取,各民族携手共舞团结发展的“新锅庄”。

1

促和谐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曲

“马尔康始终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作为引领和推动马尔康跨越发展、解决马尔康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谱写了各族人民群众‘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新篇章”。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说道。

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以来,马尔康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市级各部门相应健全了机构,并建立四大班子领导联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机制,形成了统筹协调、高位推动抓创建的良好格局。

2011年以来,受到命名的州级以上示范单位121个、县级47个,州级示范教育基地3个;受到州级表彰集体10个、先进个人22名;2018年,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19年,马尔康市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拟将35个单位创建为州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单位。

把创建始终装在心里抓在手上。在创建过程中,该市推行“8个1+N”模式,培育了马尔康市第四小学、马尔康市检察院、卓克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具有综合示范效应的创建“示范点”,探索了卓克基镇——马尔康镇——松岗镇沿线串珠式的创建“示范线”,建成了以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三个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作共建共享共赢的“示范面”。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爱心爸爸、贴心妈妈、知心朋友”手拉手等一系列贴心服务,组织学生跳藏羌韵律操;

组织61座寺庙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分批先后赴北京、上海、五台山、普陀山等地考察学习;

……

在马尔康市的大街小巷,宣传标语、寺庙的宣传栏及书屋等民族团结元素无处不在。

马尔康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各领域、各行业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入心见行,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民族团结之花。

2

强发展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基石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的前提。马尔康市坚持市域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有效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通过汶马高速公路、双江口和巴拉水电站、S220日部至热足段公路新(改)建、松岗500KV输变电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发展态势稳中提质,地区生产总值和“三项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长,每年均位列全州前茅。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922亿元,同比增长43.49%;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89亿元,同比增长7.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213亿元,同比增长10.1%。

“汶马高速全面通车以后,相信来马尔康旅游的人会更多,我要赶在汶马高速全面通车以前再多扩建几间房屋,作为吃饭的包间。”卓克基镇西索村西索人家藏家乐老板娘泽朗斯满对此充满希望。

发展富民产业,夯实物质基础,发展是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金钥匙”、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

近年来,马尔康市各项产业快速发展。以发展特色农牧业为主导,围绕生态果蔬、高山牦牛、道地药材、藏香生猪、阿坝中蜂“五大基地”,强化“三品一标”认证。近三年来,市级财政配套资金6000余万元,帮助农户因地制宜发展藏家乐、种养业、小商铺等增收项目1227个,每村均形成1至2个集体产业,105个村全部组建了村集体经济组织。

同时,该市按照“五个紧紧围绕”的要求,狠抓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在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中,以零漏评、零错退、满意度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评估验收,贫困发生率降至0.19%,圆满实现了“市摘帽”目标。目前,全市累计减贫988户3702人,28个贫困村退出。

“在第一书记、镇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养了19箱蜜蜂、50只鸡,再加上务工、土地流转等收入,全年收入57000元左右。”在松岗镇哈飘村,已经脱贫的群众牟红亮告诉笔者。

一项项优异的成绩、一个个脱贫的案例……群众团结一心、加快发展的场景比比皆是。也更加坚定了马尔康市各族群众前进的步伐。

3

惠民生增添群众幸福获得感

把发展作为创建活动的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

在提升民生福祉上,近三年来,马尔康市整合各类资金6.11亿元,全面实施市摘帽、村退出、户脱贫项目1200余个,持续抓好农村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资金1060万元建立教育、卫生两个扶贫救助基金,实施特殊救助1930余人次,共解决“民生七难”问题1000余个。完成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和市政建设等一批民生工程项目,城乡建设水平上档升级。

“以前,怎么都没想过马尔康最偏远的村也能建幼儿园,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幼儿园,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习起步比别人晚,也不耽搁干农活儿。”4月15日,在日部乡色江村送孩子上幼儿园村民的卓玛发自肺腑的一句话道出了该市重视教育发展,着力解决读书难的民生实事。

同样,享受马尔康就业扶贫政策的卓克基镇西索村二组村民常杰石且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以前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我家又是贫困户,感谢政府搭桥,给我机会到浙江就业,现在我有收入了,也能为家里分担一些负担,我感到很自豪”。

民生所系民心所向,是马尔康市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目标所至,该市把民生工作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8年,该市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15年免费教育全面推进,贫困家庭484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22名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教育得到全面保障。新建(维修)色江村、板德龙村等7个村级幼儿园项目,乡镇标准中心校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作用逐步发挥。

2018年,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2个,签约51370人,签约率8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100%,开展卫生人才业务培训72人次,建立市、州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市妇幼保健院二级乙等创建成功。

近年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个,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举办大型招聘会2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7327个。

2018年,安置乡镇公益性岗位147个;扎实推进生态扶贫,开发森林管护、草原管护、河道管护岗位1008个,重点安排贫困家庭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就业,促进了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

一组组数据,一摞摞实事,就是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让人民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让各民族的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正在马尔康这片高原大地徐徐展开。

·周德丽·

新闻推荐

完善标识标牌提升旅游服务 阿坝州规范设置公路及沿线标识标牌走笔

■记者姜国春“前方限速,减速慢行”“内有车辆出入,车辆慢行”“马尔康55Km”……“驱车行驶在国道317线马尔康段,一个个标...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尔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