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雄 一个隐于市的传奇医生
市三医院的心内科团队(左二为刘汉雄)
廖光华 李诗敏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在你身边,一个样貌平凡的人,或许就有着过人的本事,或让你惊叹的能力。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医生,沉静、低调、内敛、谦逊,但了解到他的故事后,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传奇。
在读他的故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一种疾病:房颤。
它的全称叫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心脏失去指挥,会不规则地乱跳,可能是100次/分钟,也可能飙升至160次/分钟,甚至更高。而房颤发生时,心房跳动的频率可达300—600次/分钟。
发生房颤,不仅是让病人产生心悸、眩晕、胸闷、气短这些不舒服的症状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它还会引起中风,让人非死即残。
有统计显示,大多数中风瘫痪的病人,是因为房颤引起的;一个有房颤的病人比普通人增加6倍中风的风险;房颤病人中风的几率高达3—15%,年龄越大,中风的可能也就越大。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对付这种病的专家。他叫刘汉雄,主任医师,电生理专家,在国内心血管界也是有着一席地位。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惊叹:市三医院原来还隐藏着这么一个奇才!
全国的专家都在质疑他
为了方便故事的叙述,我们有必要继续了解房颤。
心脏是要放电的,放电的地方在窦房结,它像心脏的指挥部,通过放电来掌管心脏跳动的速度。当心房多了很多放电的点后,指挥部突然多了,心脏就跟着蒙圈儿了,无数个点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跳,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乱跳。所以麻烦来了:心脏一通乱跳,就像遭遇强地震,再一不小心把附着的血栓抖落堵塞血管,中风就跟着来了。另外,心脏持续乱跳、停掉,时间长了,将造成心衰,人也就报废了。
房颤如何治?以前是外科手术,后来更多采用心内科介入手术进行射频消融,就是把乱放电的地方给处理掉,减少对人体的创伤。但从射频消融这项技术诞生起到现在,尽管已有近20年时间,可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仍难以突破50%。也有报道说成功率超过了70%,但这是患者群筛选过后的结果,复杂的,未在其中。
这是全世界同行遇到的瓶颈,不仅仅是国内。
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打破了这个“梗阻”。数据统计,最近两年,他们对慢性房颤患者的一次性射频消融成功率高达80%-90%!
带头打破“梗阻”的人,就是刘汉雄。
众所周知,市三医院心内科是家喻户晓的名科,自建科以来培养出杜传礼、张廷杰、杨源烈等一大批出色的专家,刘汉雄也是其中一个。2002年,他便和团队在西南地区最早开展射频消融技术,当时全国仅有北京、大连、广州和成都四个城市的数家医院在做。
当所有专家都遭遇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瓶颈的时候,刘汉雄决定去研究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他提出了一个理念:找到引发房颤的靶点,用个体化的、精准的手术方式去消灭靶点,根治房颤,以取代传统的“广撒网”式的非个体化手术方式。
他在学术会上讲过自己的观点,但遭到了几乎所有专家的质疑,认为不可能精确地找到靶点,因为,在发病的时候,有千个以上的点在放电,在根本无法通过操作导管一一消灭的情况下,消灭哪些个点才是精确的?
面对质疑,刘汉雄没有多做争辩,选择带领团队潜心研究。
2013年到2014年间,通过对大量病人的观察,他寻找到了房颤的特点,并通过严密的计算得出一个公式。利用公式,可以计算出适用于不同个体的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方法,“我们无法消灭如此多放电的点,但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抓最关键的‘大鱼’,一旦消灭掉‘大鱼’,手术就会获得成功。”
全国的专家都被他惊着了
这是一项足以改变全世界房颤患者命运的科研。但之前,可能谁都没有想到研究者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4年,刘汉雄及其团队利用这一新方法为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手术。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进,2017年,这种方法在市三医院大规模使用。该院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方法使射频消融成功率提高到80%-90%!
刘汉雄当然希望得到业界认可,所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而见证者正是当年认为不可能的专家们。
为了印证自己理论的正确,2017年11月,刘汉雄向北京和大连的权威专家发出学术邀请,
现场视频直播演示手术。开始前,患者的资料提前发给了参与的专家:“希望各位专家对我的手术多提建议。”
那是一个对国内顶级专家来说都是很难的一个病例,在手术演示开始前,有专家甚至劝说:“这个太难了,成功率会很低,还是不要演示了。”但刘汉雄表示自己有信心。
在众目睽睽之下,刘汉雄从容完成了这台高难手术,当场将患者纠正为正常的窦性心律。“我太惊讶了!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在手术台上就把病人消融成正常心跳这种事情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夏云龙说。他当场邀请刘汉雄:“我们大连开手术演示会,诚邀您来!”
当年12月,刘汉雄应邀赴会。会上,来自美国、韩国、以色列以及中国的心内科专家分在不同的手术间同时演示射频消融技术并在会场直播。他们手术难易不一,刘汉雄接手的病人是公认最难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刘汉雄提供了一个麻醉师协助手术,本院医生罗端当他的助手,他边手术边讲解。当宣布将病人消融到正常心跳时,现场参会者竟不相信。他决定当场通过电刺激试验印证手术结果,如果试验引发房颤,就证明手术没成功。但结果表明,电刺激也没能引发,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他还是个计算奇才
即便是现场手术演示、即便是边演示边讲解,但专家们对于如此高的手术成功率,奥秘究竟在哪里,仍是不明就里。其实,这源于刘汉雄发明的一套射频消融方法,该方法基于函数计算,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将来还会编成一个专业的标测软件,甚至可以延伸开发出射频消融的仪器设备,来轻松解决房颤患者遇到的问题。
刘汉雄之所以能够发明这一方法,是因为他有着超强的数学和物理能力。很多人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不是从事跟数学和物理相关的工作,会很快将那些知识“还”给老师,但刘汉雄是例外,作为一个医生,他一直在用数学和物理帮助自己的医学。
他有着理科天赋,高二时就已经将大学物理学完了,在高三的时候又将大学数学看完了。在当年报考大学的时候,原本是想选择物理的,但最终还是听从家人意见选择了医学。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七代医者。
关于学医,里面还有精彩的故事。
家人都是中医,吃饭时习惯性地聊病人的病、聊治病的方子、聊对病症的看法,在一边听着的刘汉雄下意识地背了很多。一次,舅舅给一位肾病患者看诊,当描述完病情,在一旁玩耍的他竟然背出了方子所需的大部分中药名,就连剂量也一同背了出来。那时,他才年仅3岁多。这也是他长大后家人建议其学医的原因之一,认为他有天赋。
超强的数学、物理知识,加固了刘汉雄的思维模式,更帮助他发挥创造力。
2013年,阿坝州一个植入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因为起搏器故障而导致心衰,心衰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竟晕倒了。接到求救电话后,刘汉雄紧急赶往马尔康。
要解决患者心脏起搏器的故障问题,有两种方法:第一,通过手术取下起搏器重新安装;第二,重新进行程序编写并输入,让起搏器恢复正常运行。第一种方法显然来不及了,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法。刘汉雄用他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按照心电图计算出一个参数,现场编写了一个程序通过遥控板输入起搏器,病人得救了!
这是刘汉雄在应急状态下的智慧显现,他由此发明了一个调整心脏起搏器的数学公式,还拿了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紧接着又专门写出了一篇SCI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影响因子达到了8分。
他居然还是艺术家
如果将刘汉雄定位为心血管病专家,似乎狭隘了些,也许,医学科学家会更准确一些。但,他的才能还不仅仅是这些。
出生中医世家,家人希望他琴、棋、书、画都懂,“琴棋书画和中医一样,都属于传统文化,它们都是彼此渗透的,可以塑造一个人。”9岁那年,父亲就托人找了著名画家普文治,让他跟着学国画。丹青技能就源自此,直到后来大学毕业当了医生,他还会抽空画一幅画或写几幅字。
刘汉雄在大学毕业后,又拜了成都的古琴演奏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派古琴的代表性传承人俞伯荪为师学习古琴,在这方面,他依然有天赋。到现在,他依然担任着成都市古琴考级的评审专家。
剑胆琴心,形容刚柔相济、任侠儒雅,既有情致,又有胆识。这正是对刘汉雄的写照。医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工作时长从不确定,清晨忙到凌晨是常事。回家往书房古琴前一坐,弹一曲、画幅画,是他放慢时间的方式。
“人文是发展提升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医院还是医者,都应该是有温度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徐俊波认为,该院的医生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创造业界奇迹,正是因为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基因,“能够静下来,避免浮躁;也能保持活跃,激发想象。胆识过人的同时,又心细如发,不断磨砺,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生。”
新闻推荐
马尔康是阿坝州州府所在地,是阿坝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是中国嘉绒藏族文化腹心地。马尔康素有嘉绒圣地、锅庄故乡...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尔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