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出一片新天地 ——马尔康县扶贫开发工作侧记

阿坝日报 2015-06-12 14:21 大字

■黄凯 周德丽

“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后,路通了,水有了……基础设施、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马尔康县松岗镇蒲尔玛村党支部书记泽朗嘎西感慨地说,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致富产业,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蒲尔玛村的改变,只是马尔康县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以整村推进、产业培育等工程为载体,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瞄准对象,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使全县贫困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从根源上脱贫,最终还是要靠强有力的产业带动。来到松岗镇七里村,几个农牧民正在赶着成群的牦牛,村党支部书记三朗四灯指着远处的牦牛告诉笔者:“这是县上的扶贫项目,为我们购买的牦牛。”据悉,在该县扶贫办的积极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去年,该县从红原引进36头母牦牛,用于七里村发展集体经济。“到明年这些牛就都可以下崽了,一头小牦牛养大就可以卖6000元到7000元。”三朗四灯说。

近年来,马尔康县结合县情实际,将项目开发、产业脱贫、农牧民增收贯穿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全力扶持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面涉及核桃产业、畜牧产业、蔬菜种植、中蜂养殖等具有本县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该县还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贫困户,拉动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据统计,仅去年,该县建成精细蔬菜基地1130亩、中药材铁棒锤种植基地412亩、核桃基地450亩,发展养蜂大户100余户、基础蜂群3500余箱。全县共有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组织71个。

一个“穷”字是贫困地区共同的身份标签,但穷有穷的原因,扶要结合实际、找准对象。去年以来,该县紧跟省、州***步伐,努力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到村到户和片区连片精准开发扶贫要求,扶贫攻坚从“输血”变为“造血”,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贫困村得到实实在在的扶持,面貌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木耳基村位于马尔康县白湾乡的高半山,以前该村道路不通、只靠传统耕作。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友告诉笔者:“前几年该村也试种过大黄、青椒等作物,但是收益都不是很好。我们不懂技术,没有找到适合我们高半山种植的农作物。去年以来,县上对我们村进行帮扶,邀请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在该村试种了6亩铁棒锤,我们这里很适合铁棒锤生长,亩产值近2万元。铁棒锤的收益很好,接下来我们将扩大铁棒锤的种植面积,以此促进全村的收入。”

据悉,目前,马尔康县已评选出贫困村29个,贫困户1169户,贫困人口4084人。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该县组建29个工作组,84名机关干部分别进驻29个贫困村,417名科级干部帮扶1169户贫困户,每个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单位每年至少为驻点贫困村联系落实一个以上帮扶项目。

对贫困农户,该县实行一户一本台帐、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一系列精挑细选、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有力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如今的马尔康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勤劳朴实的农牧民们伴随***攻坚计划的铿锵节奏,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开大步奔向美好的未来。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据悉,去年马尔康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6亿元,增长7.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82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3亿元。今年马尔康县将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在该县梭磨乡代修村、白湾乡大石凼村、党坝乡银郎村、日部乡英古村、大藏乡青坪村等5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每村投入100万元。在梭磨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新建牧道10公里。

初夏的马尔康,景色秀丽,成片的育苗田绿意盎然,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新修的通村公路笔直铺展,处处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景象。通过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昔日贫瘠的高原山寨,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新闻推荐

一小时医疗服务圈的民生情怀 ——阿坝州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走笔

■记者杨刚赵原这是一个满怀深情的民生目标。“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1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关乎民生的大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群众的就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尔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