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里流淌着和谐幸福 ——马尔康县俄尔雅民族团结新村建设走笔

阿坝日报 2014-12-09 14:38 大字

■实习记者 夏姆  赵明瑞 记者 杨刚 赵原 

一幢幢崭新的藏式民居、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条条硬化的道路、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映入眼帘……初冬的马尔康县俄尔雅村,到处呈现出一幅温馨和谐的美好生活画卷。

步入村寨,房屋顶上浮云般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顺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前行,犹如进入世外桃源。村委会活动室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晒太阳、拉家常,广场上小孩们嬉戏打闹……整个村静谧而美好。

“我们幸福的生活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生活好了,大家时常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生活过得好安逸哦!”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村民们满是感慨。民族团结新村建设项目的实施,深深地温暖着这里群众的心。

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大变样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的实施,让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看嘛,路通到家门口,想买和卖个东西好方便嘛!”

“四改两建让村子里卫生干净了,饭后也能像城里人那样散散步了!”

……

见有记者采访,村民们七嘴八舌地道着政府惠民政策实施的好处。村民年木初一边说一边迫不及待地带记者参观自己的家。厨房里现代化橱柜、抽油烟机、冰箱等一应俱全,“过去家里厨房不仅光线差,炒个菜厨房里烟雾缭绕,呛得人直咳嗽。通过民族团结新村建设启动后的改厨、改圈、改水和改厕项目的实施,不仅厨房变了,还有浴室可以随时洗热水澡,在政府惠民政策的帮助下,村委会和村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了。”

“以前村子里没有规范的排污设施,道路旁的水沟发出阵阵恶臭,村子里的违章建筑也很多。”村委会主任斯南色告诉笔者。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组合拳”实施下,村民建设新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排污设施的管网改造13800米,拆除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193处,整理规顺乱堆乱放289处,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村子的环境条件,提升了村容村貌。如今走在道路干净、环境优美的村子里,很难想象出俄尔雅村原来的样子。

随着改厨、改圈、改水和改厕的“四改两建”项目和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广播电视的“五通”项目实施,马尔康县俄尔雅村切实改变了群众住房难、行路难、人居环境差这一历史状况,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极大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

产业引领增收致富不再难

“在家口打工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民族团结新村建设就是好,不仅路通、水通、电通,而且让我们的收入大大增加,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准备去离家不远的双江口国家电站上班的村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将土地流转给业主,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出让金,还能给业主打工,原来种植传统作物一亩地也就千把元的收入。现在农忙时可以在自己土地里打工,农闲时可以去外地打工,收入要翻好几番。”

在俄尔雅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村子里基础设施的变化,为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凭借健全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物产、淳厚的民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村民们纷纷念起了“致富经”,有开农家乐的、有发展种植业的、有发展奶牛养殖业的……村里的多种化经营鼓起了群众致富的腰包。据了解,村子里还建立了运输协会,村里的很多青壮年开始开卡车跑运输,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切实解决了一些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才行。”村委会主任斯南色如是说。在政府补助资金支持下,该村采取群众出资建农贸市场,实行入股分红的方式,市场的租金年底将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同时,为培养该村主导产业,政府补助资金种植100亩马铃薯,发放草原生态补偿金12.21万元……一系列产业“套餐”,让群众增收不再难。

宽敞平坦的公路上,轿车、农用车、拖拉机穿梭来往,别具一格的村民活动中心红旗迎风飘扬,从十年前的人均收入几百元到现在人均收入近一万元的跨越,让我们看到伴随着民族新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配套的俄尔雅已经悄然兴起,村民们的致富前景更加明朗。

新闻推荐

品味马尔康阳光的味道

★散文■白羊子俗话说“小寒溪沟冰封严,大雪纷飞不稀罕,楼顶积雪要扫除,保持室内好光线”。刚过“小寒”,川西高原上的雪线就开始下移,远处的鹧鸪山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梭磨河一改夏日的狂飙和野蛮,变得...

马尔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尔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