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建筑

阿坝日报 2019-10-21 15:57 大字

筹边楼位于理县薛城镇内,今薛城中学西北角,东临成阿公路,楼为方形,二重四角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建筑。

筹边楼始建于唐武宗时,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期间,传系李为筹划西部边防以抗吐蕃而建,故名。楼在乾隆二十七年及二十九年两度维修,乾隆二十九年维修除台基外全部拆换,几同重建。现存筹边楼主要用柏木料。

台基高7.9米,木楼高10.6米,两部分合计高18.5米,楼底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7.35米,沿台基边缘建石栏杆,台基右侧有石梯通向楼内,底层四壁原为木板,“文化大革命”中当地社员将楼作大队会场,便在楼的北侧添建一间栏杆式木板房,又于楼西壁外加砌一堵片石墙。楼中厅四壁及望板上皆有彩绘人物故事图,四壁已自然破坏,顶上16幅李德裕筹边故事图尚存,此楼无斗拱,檐的四角上翘,脊上无脊兽等装饰,正脊的两端各有一简化的陶鸱吻;正中施宝珠。

中梁落款有“住持僧……”,表明筹边楼作为供奉李卫公神灵以求保护地方平安之举,自乾隆时重建筹边楼时便已如此。

绵虒奎星阁在汶川县绵虒中学内,别名天台,建于清嘉庆十年,现阁上部略有倾斜,坐南朝北,占地150平方米,为石木结构四重檐歇山式,顶盖小青瓦,脊施空心砖,抬梁式梁架,平面呈方形,通高18.4米,共四层。二、三、四层施栅栏,层层施平板天花,阁内外板壁皆著彩壁画。

大夫第位于汶川县水磨镇政府南70米处,建于清代中叶,保存基本完好,南临街面,北、东、西三面皆为民居建筑,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前后天井,占地400平方米。

大夫第本名吴公馆,原公馆上方挂一金字匾,上题:“大夫第”,落款年代为嘉庆间。为阿坝州保存完好的清代汉式民居宅第典型建筑。

汶川县衙署位于汶川县绵虒镇治所,建于清嘉庆三年,周围是民居建筑。现存正堂及后堂,坐西向东,占地1327平方米。

正堂,木石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盖小青瓦,如意滴水,勾头瓦当,脊用空心砖,明间抬梁式梁架6椽栿前后乳栿劄牵用7柱,次间穿逗式梁架4穿用8柱,面阔5间17.35米,进深6间12.48米,柱径0.26米,石墙厚0.4米,板壁镂空雕刻鹿、鸽等花纹。

后堂,石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施小青瓦,脊施空心砖,明间抬梁式梁架4椽栿用4柱,前后乳栿劄牵,次间穿逗式梁架3穿用5柱,面阔5间17.35米,进深3间8.8米,边柱径为0.17米,中柱为方形,柱边长0.2米,通高7.85米,台基高0.15米。

按:清初于绵虒置汶川县治,民国仍治其地,县衙历清朝、民国两代,为阿坝州现存的唯一古代县级衙署。

第三节塔坊

回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东南80米处,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岸边台地上,9级密檐式砖塔。塔基及塔身呈正六边形,塔基外表的白色石灰沙浆面已部分剥落,底边长2.6米,高6.5米,塔基西南面下部开拱形门一道,宽0.8米,高2.4米,各层各面正中皆开拱形小窗一道,塔顶为6角攒尖顶,塔内为空心,有砖砌梯步上下,塔通高21米。

塔身第1层内壁有造塔题记:“姚垂典谟训诰捐造。堪舆苟含章,造工谢寅昌,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一八四四)立。”

民国《灌县志》载回澜塔为“清处士姚清澜建也”。塔地处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岷江涨水时,顶住寿溪河水,使之在此旋转,有回澜之意,故取意以名塔,此风水塔也,为漩口镇一景观。阿坝州人民政府已将此塔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塔位于汶川县克枯乡政府南400米杂谷脑河东岸山坡下,距河面高40米,建于清同治十八年(1879年),为仿木结构四重檐四角攒尖顶石塔。塔平面呈方形,层层上收,各层西北面均开横形顶窗,大小相同,每层均空心,层间用石板间隔,塔基为实心,边长1.3米,高1.5米,塔体通高8米。塔耳第二层东南面题记是:“清光绪五年岁次巳卯仲秋月矣”。

棒托寺喇嘛塔及石经位于壤塘县茸木达乡东北1公里处。寺始建于元,属宁玛派。寺内现存明、清时期塔群及石经各一处。

塔群共5座,分布于寺中部长46.5米、宽25米范围内。塔均木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其中一号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占地面积90.25平方米。塔基边长9.5米,塔体通高32米,塔内壁仍存少量明代壁画。二号塔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大小与一号塔同,塔内壁保存部分清初壁画。三号塔建于清宣统二年,占地484平方米,塔基边长21.5米,塔体通高42米,塔内保存大量佛经故事壁画。

棒托寺塔群在历史上与西藏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齐名,并称藏区三大塔群。

塔群中部有保存较完好之明清藏文石经,用不规则片石正反两面刻成,共约10万片,堆放在长16.6米、宽8米、高5.8米范围内。按经文顺序整齐堆放,其中中部为《嘎木绒》经,系明正统三年刻。余为《甘珠经》,系此寺僧人仁清达尔基刻,从清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到民国9年完成。此处藏文石经的规模在全国藏区亦属罕见。石经及塔群已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麻根塔群位于壤塘县茸木达乡茸木达村北5公里处,大小共5座,占地12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年间,1984年维修。塔为藏传佛教喇嘛塔,五塔形制基本相同,皆石木结构,其中一号塔塔基为正方形,四周用粘土抹面,并粉刷石灰浆呈白色素面,东面开门,塔基边长5米,墙厚0.68米,塔座为方形阶梯状层层向上内收,共四级,塔身呈覆钵式,下部内收。塔身为须弥座,上部用小圆木和薄石板盖成圆盘,十三天呈圆锥形,用小石片砌为十三格。十三天圆盘用小石片砌成,塔刹为木质仰月和日光。塔体通高9.3米。

巴郎喇嘛塔位于马尔康市日部乡巴郎村西520米处,民国初年建。木石结构的覆钵式,占地121平方米,塔基平面呈正方形,西边有门通塔基内,塔基内有佛龛走廊,内壁绘佛教壁画。有木梯通向塔身,塔身南面开门通周围回廊。回廊共20根支柱,塔身上部用薄石盖住,回廊构成塔身圆盘,十三天下部为方形须弥座,十三天圆盘用铁皮制成花瓣状,塔刹为木制仰月和日光。

卡玉村山王塔位于茂县三龙乡卡玉村南100米处,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用不规则石块砌成。实心梯形,顶盖一张石板。塔总高1.1米,顶宽0.88米,塔左右两侧置石狮子、石像,正面置石香炉及方斗石桅杆、石斗上阴刻菱形符号,塔四周为树林,现保存完好。山王塔又称石塔,羌语叫纳黑西,代表山神,是羌族盛大祭神会、塔子会或祭天会的专门场所。

黄家坪山王塔位于汶川县水磨镇黄家坪村南300米处半坡,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周围是农田,此塔又名“帝王宫”,坐西向东,仿木石结构三重檐歇山式顶,原顶部饰一石狮现已毁,塔基呈方形,层层上收,各层均在东面开窗,素面塔基,空心,高1米,边长1.7米,正面开一拱形门洞,高0.6米,宽0.3米,塔通高6.4米,共3层,原石柱间装饰石板已毁。塔原为山王庙建筑之一部分,山王庙已不存,塔原有建庙功德碑一通已遗失。

·州志办提供资料 记者 王和斌 整理·

新闻推荐

“我们舍不得他走!” 记理县上孟派出所所长程通强

■罗蕤警车上被人吐口水……这是2012年,37岁的程通强到理县上孟派出所当所长时当地人给他的“下马威”;“这么好的所长,我们...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