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墨书写援藏激情岁月 遂宁市援藏干部陈舒扬

遂宁日报 2018-08-21 09:32 大字

人物简介:陈舒扬,男,28岁,原岗位遂宁市船山区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现挂职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二科科员。援藏期间主要负责政府会议事务、文书档案写作、领导日常协作等工作。

援藏感悟:两年援藏,时光匆匆,有无奈,有伤感,有不舍。也许我以后很难再有机会回到这里,但是我却可以怀揣着援藏的收获走过我的整个人生,我可以骄傲地告诉我身边的人:我,援过藏!

“老婆,我下个月要去理县援藏!”2016年8月,陈舒扬再三斟酌,决定将自己主动请缨,奔赴理县援藏的消息告诉妻子。而那时,陈舒扬和妻子才结婚不到半年。“你去吧。”迟疑片刻,妻子虽难掩不舍之情,还是选择支持。“有不舍,有无奈,有伤感,但更多有自己对援藏的理想抱负、实现自己用武之地。”谈起当时的决定,陈舒扬感触颇深。

新婚燕尔,最是情浓时。作为一个90后的普通干部,在新婚不久,奔赴环境条件恶劣的理县,舍小家顾大家,去帮助那里的群众脱贫致富,这份勇气,这份敢担当,确实是值得我们为之点赞的。

然而,踏进理县土地的第一天,虽有心里准备,但陈舒扬还是对理县高寒缺氧、荒凉贫瘠的环境条件有些不适应。半夜辗转难眠、工作时流鼻血、走村入寨高原反应,成为他需要克服的问题。

为了尽快进入到理县的工作角色中,他时常跟着自己联系领导四处调研。湍急的杂谷脑河自西而东,贯穿理县,大大小小的村寨就分布在河谷两岸和高山坡地上。进村的盘山小道弯多、路陡,一些高山路段还没有护栏。就是这样险峻的进山路,却是陈舒扬和其他援藏干部要常常走的路。沿着这些高山上崎岖的村道,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上,陈舒扬和自己联系领导,走村入户、考察当地自然条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数千字的调查报告,为理县政府办提供有力的数据。

白天下村、夜晚宿舍加班是陈舒扬在理县的生活常态。在他的宿舍里,一间不大的房间被他活生生张罗成了住宿加办公两用之地。别人安装一张桌子,他却搬来了三张,文件材料被他整整齐齐排满在桌上,一旁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打印机和一箱“康师傅”显得格外注目。常年负责文字材料工作,平日加班加点成了工作常态,他打趣地说,笔记本和打印机是他的巨大帮手,而方便面就是他工作的“倍增器”。

在援藏干部里,陈舒扬或许不是阅历最丰富的,但他却是最拼的。这一切,同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提醒他,“每次晚上不是看见你的宿舍灯还亮着,就是看见你办公室的灯亮着,肯定又是在加班,天天这样那得多累,年纪轻轻,30岁不到,发际线却越来越高了!”他却说道:“这是对援藏工作的尊重,是对援藏工作的负责任。累一点,总比闲一点好。”在理县政府办公工作期间,陈舒扬已撰写各类文字材料5万余字,筹办各类会议70余场,参与筹备理县羊角花节、冰雪节、红叶温泉节、夬儒节、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各类活动20余场,参与理县政府2016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撰写,参与编辑《2017年理县发展纪实》。

作为“文秘”机关,长期以来与具体事务性工作接触较少。陈舒扬根据援藏实际,依据文字服务政务原则,首先提出“开门搞援藏”的创新思路:“一切援藏工作接受文字材料的指导,一切文字材料来源于援藏工作实际”。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参与制定了《遂宁对口帮扶理县五年规划》,提出了提升援藏工作成效一系列措施、方案,并加以落实。

为让“文秘”工作从“务虚”的背后走到“务实”的前台,理县木卡乡九子村成为他工作第二聚居点。针对九子村2017年实现脱贫的实际,他积极参与制定九子村脱贫攻坚计划,并坚持每月到乡、到村4次以上。对此,陈舒扬倒是很淡然,他说,虽然下乡辛苦,文字材料更辛苦,但看到援藏工作在各种行文中推进,他就感到无比欣慰。一年多以来,他以建议材料的形式,给省委、援藏工作队、援藏指挥部、理县政府办提供的工作建议、方案、报告、总结等超过50件,为援藏工作有力推进做出了应有贡献。

时光匆匆,2年援藏时光,回望工作点滴,有辛酸、有喜悦、有伤感、有成就。但在陈舒扬心里,理县已成为他永生难忘的第二故乡,也将成为他一生的牵挂。

(魏琴)

新闻推荐

凝聚合力促藏区跨越 遂宁援藏干部在理县(下篇)

■全媒体记者杨小东5月21日晚,船山区犀牛广场,理县旅游及特色果品推介会热闹非凡。品樱桃、喝咂酒、赏藏羌歌舞,遂宁人在家...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